Page 93 - 捷運工程叢書 精進版 - 1 捷運路網規劃實務
P. 93
第四章 旅次需求預測
• 直接性總計需求模式(Aggregate Direct Demand Model)
• 行為性個體需求模式(Disaggregate Behavioral Demand Model)
程序性總計需求模式發展歷史較久,理論架構完整,操作性高,此模式係假設運輸行
為的決策過程可分成幾個連續步驟;旅次產生者(Trip Maker)先考慮到此行的目的(如工
作、就學、購物、娛樂等),然後再依次考慮目的地,使用的運輸工具,行駛路線等。根
據此等假設,運輸需求模式的建立順序分為旅次發生(Trip Generation)、旅次分布(Trip
Distribution)、運具分配(Modal Split)及交通分派(Traffic Assignment)等四個步驟。在理
論上及實用上有下列缺點,雖不完美,卻是應用於長期預測實用性高的分析方法:
一、 理論面:將運輸行為決策過程假設分成旅次發生、旅次分布、運具分配、交通分派等四
個步驟,未能充分符合旅客實際運輸需求行為,因為運輸行為的發生不一定循此順序決
定,可能會顛倒步驟或合併數步驟同時進行。
二、 實用面:以交通分區作為運輸需求分析之單元,忽略運輸行為之實際發生者,即個人或
家庭之行為特性,而以集體資料平均值來代表,不能反應個人行為特性間之差異,因個
人行為改變的預測效果較差。
由於程序性總計需求模式發展歷史較久,理論架構完整,操作性高,用於臺北都會區整
體運輸需求預測模式開發以來均是採用此種架構。
臺北都會區整體運輸需求模式始自民國 64 年交通部統籌辦理之「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
系統初步規劃」,後於 70 年委託英國大眾捷運顧問工程司(BMTC)協同中華顧問工程司,
建立臺北捷運運輸需求預測模式(TRTS-I 模式)最初雛型,民國 76 年本局委託美國捷運顧
問工程司(ATC)以 TRTS-I 為基礎,針對臺北運輸特性並引進新的預測技術,重新檢討更
新為 TRTS-II 模式。
根據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80 年於臺北都會區進行 10 年一度大規模之家戶訪問調查、路邊
訪問調查、周界及屏柵線交通流量等調查資料,本局於 81 年起重新針對臺北都會區之社經、
旅運特性,建立第三代臺北都會區運輸需求預測模式(TRTS-III 模式),採用軟體工具為
Tranplan、Transport,不足部分則由本局自行開發臺北模式(Taipei Model)彌補功能需求,
於 83 年 5 月完成 TRTS-III 模式。
臺北市政府交通局於 86 年 6 月委託亞聯工程顧問公司參考 TRTS-III 模式架構完成「臺
北都會區整體運輸系統發展分析及規劃模式之建立與應用」(簡稱為 DOTS-I)。於民國 90
年 8 月委託亞聯工程顧問公司進行大規模的運輸資料蒐集與調查並完成「臺北都會區整體運
輸規劃基本資料之調查與驗校(二)」(簡稱為 DOTS-II)。
前述 TRTS-III 及 DOTS-II 均為 MS-DOS 作業環境下運作之軟體,因 MS-DOS 可運作之
記憶體容量有限,使模擬路網擴大受到限制,又缺乏輸出具有圖形展示之功能,因此,研議
提升 TRTS-III 功能,並移轉至 Windows 視窗下可使用之 TRTS-IV 模式。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