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捷運技術 第46期
P. 37

捷運技術半年刊 第46期                                             31




            ●    都市景觀
                 20世紀初的公共運輸規劃僅在於滿足民眾行的需求,但囿於技術未臻成熟且交通管理觀
            念仍處萌芽期,儘管運具選擇增加,但道路上衝突點卻越變越多,如圖10左所示,20世紀初的
            巴黎輕軌系統,道路是處於多衝突點的狀態,行人、馬車、汽車與輕軌混合車流穿梭於十字
            路口。然而,近20年的公共運輸規劃不僅要滿足民眾行的需求外,更重要是整合都市意象,
            透過公共運輸系統與周遭都市景觀的整合,可有效提高民眾對於公共運輸工具的認同感。例
            如圖10右所示,巴黎2007年啟動的T3輕軌路線已充分結合周遭景觀,並對於道路空間進行重
            分配,將大量道路空間還給行人、自行車與公共運輸。巴黎T3輕軌行駛於Maréchaux大道,其
            中道路的1/3道路空間分配給非機動車輛(人行道、自行車道),1/3給輕軌系統,另1/3為汽機車。




















                                                圖10 前後期巴黎輕軌發展
            (三) 環境性觀點
                 基於永續發展,降低運輸使用對於環境衝擊是現今運輸發展的全球共識,也是公共運輸
            責無旁貸的新任務。過去,運輸規劃多著眼於汽機車使用滿足,也因此養成民眾對於汽機車

            的過度依賴,導致許多對環境不友善的情況,例如空氣汙染、溫室效應、噪音、交通擁塞以
            及交通意外等。
                 19世紀末汽車發明以來,歷經一百年的技術演進與蓬勃發展,除滿足民眾行的需求與經
            濟發展外,更加速區域的擴張,甚至象徵社會地位等。一百年後的汽車發展,已從需求導向
            轉變為永續發展新觀念,除考慮更高效能的車輛運行外,更重視車輛使用對於環境所產生的
            負面衝擊。
                 圖11所示,私人車輛使用的延人公里

            外部成本高出公共運輸使用甚多,特別是
            摩托車使用所導致的交通意外成本更是居
            高不下,但通常這些外部成本大多數皆仍
            未內部化至使用者身上,以落實使用者付
            費機制。因此,外部成本對於目前私人車輛
            使用者是無感的;相反的,公共運輸使用所
            產生的外部成本是較為低廉的。
                 透過世界上許多外部成本的研究指                                   圖11 不同運具使用的延人公里外部成本
               4
            出 ,公共運輸使用所產生的環境衝擊遠比                                    資料來源:INFRAS/IWW (2004)

            4   自2000年以來,國際上已有多個研究計畫針對外部成本內部化,其中被引述較多的文獻為BOITEUX(2001),
              CERTU(2000), UITP(1999), INFRA/IWW(2000), VTPI(2002), UNITE(2003), HEATCO(2006), IMPACT(2007),
              EUROVIGNETTE(2008)等。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