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捷運技術 第46期
P. 30
24 葉昭甫 從大巴黎都會區公共運輸發展經驗看臺北都會區發展願景
一、前言
1662年3月18日,法國巴黎誕生首條公共運輸路線,由法國數學家Blaise Pascal向法國太
陽王(路易十四世)提出五條馬車運行的公共馬車計畫,此計畫於1662年2月7日得到太陽王
的核准,透過每條路線十輛馬車的定班,定線服務,提供每小時約可載8位乘客的服務。
350年的歷史演變與文化淬鍊,其中歷經19世紀中葉的歐洲工業革命,公共運輸工具也從
獸力車演變成機械動力車輛,運輸工具型態也隨之多樣化。另,20世紀的資訊革命更讓公共
運輸發展進入另一個新里程碑,民眾對於公
共運輸的要求不僅在輸運功能面向,更重視
服務提升以及使用便利性,因此,透過資訊
串聯與技術更新,公共運輸服務水準與型態
也更為多元化且更能滿足旅客的需求。
「路網完整、運具多元、使用便利」
使得巴黎的公共運輸發展經驗已成為眾多
新興城市發展公共運輸的參考典範。事實
上,巴黎公共運輸經過長時間文化衝擊與
公眾意見融合,現今巴黎公共運輸系統除
了基本輸運功能外,更深層代表城市文化 圖1 17世紀法國巴黎首條公共馬車服務
與都市變遷的縮影。 (From Armand Jardillier, 1962)
二、都會區行政劃分與人口密度
從羅馬時期高盧人所居住的盧泰西城(Lutèce),於公元四世紀更名為巴黎(Paris),
至現今的巴黎市(Paris city)或大巴黎都會區(Ile-de-France),各時期對於泛巴黎行政區域
界定皆有所不同。對於巴黎公共運輸規劃而言,是需要從生活圈概念著手,其中公共運輸路
網服務不僅涉及巴黎市外,更包含整個大巴黎都會區。
「大巴黎都會區」面積涵蓋約12000平方公里(約僅2.2%法國全國面積),但卻擁有
19%全國人口以及29%國內生產總值。大巴黎都會區行政範圍界定在1965年之前僅包含四
個行政區域:Paris (75)、Hauts-de-Seine (92)、Seine-Saint-Denis (93)以及Val-de-Marne (94),
但1965年區域重新劃分後,大巴黎都會區範圍則加上另四個外圍的行政區域:Val-d’ Oise
(95)、Yvelines (78)、Essonne (91)以及Seine-et-Marne (77),也就是現今大巴黎都會區的行政
範圍劃分。
大巴黎都會區的都市發展模式是以巴黎市(Paris)為中心向外呈輻射狀擴散,土地發展
強度如圖2所示。輻射狀都市發展模式也反映大巴黎都會區的公共運輸路網形態。依據都市
發展型態與行政區域劃分,大巴黎都會區可大略分成三個區塊:市中心(Paris)、近郊地
區(Hauts-de-Seine、Seine-Saint-Denis與Val-de-Marne)以及遠郊地區(Essonne、Yvelines、
Val-d’Oise以及Seine-et-Marne),根據表1的數據可得知市中心的人口密度約是遠郊地區的45倍。
事實上,大巴黎都會區的區域發展演進流程也反映出公共運輸系統的發展變化。1900年
首條巴黎捷運誕生於市中心地區,因二戰結束後的都市迅速擴張,捷運也開始延伸至巴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