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捷運技術 第52期
P. 67
捷運技術 第52期 63
「都會臉譜」相呼應,呈現都會眾生相的高轉運量車站。以當代性的手法刻畫捷運世
代的都會眾生相,呈現臺北作為一個首都的包容力量與現代人無限創意,展現一種不
同文化交流的能量場域,或是一種時空交錯的發想天地,讓來來往往的旅人能有一個
對臺北都會生活的驚喜感受。
3. 地面建築意象:
本站為融入週邊環境的都市元素與街道意象,造型延續新莊線G17車站設計構
想,營造出整體且和諧的設計概念,讓民眾不致產生辨識混淆的困擾。
圖8 松江南京站月台層 圖9 中山站月台層
(四) 南京復興站(G18/BR3):
1. 車站週邊環境與位置:
本站位於南京東路與復興北路交叉口之南京東路下方,為捷運文湖線(BR3高架車
站)與松山線垂直交會之轉乘站,基地週邊以復興北路為界,以西為典型之商業辦公
大樓,重要地標有華航大樓、六福皇宮飯店等,以東地區人潮及土地使用轉換為以兄
弟飯店、環亞飯店、敦化國中等商業及人文使用為主,購物休閒及學術氣氛兼具。本
站之車站型式為地下三層島式月臺車站,除文湖線(BR3站)與松山線交會轉運出入口
及文湖線BR3站原已設置之出入口外,另再設置七處出入口,地下一層為轉換層,主要
為辦公空間、通道及機電設備空間,地下二層為穿堂層,地下三層為月臺層。
2. 車站設計主題與建築規劃理念:
本站因與文湖線交會,除需解決新建車站本身空間塑造外,更需面對地上與高架
站體之整合,故設計主題為「轉換的軌跡」,讓乘客在空間之體驗為快速的自都市底
層轉換至地面上,軌跡的概念就是一種轉換經驗的對應:
(1) 新舊轉換-以象徵軌跡的連續性元素包覆既有文湖線高架車站出入口,暗示新設
地下松山線捷運的存在。新植入的金屬弧形皮層,和既有站體語彙明顯區分新舊
關係,同時呼應捷運象徵的輕便性與科技感。
(2) 動線轉換-乘客藉由長達十餘米之轉乘電扶梯的快速上昇(或下降),從地下的
松山線進入高架的木柵線(或逆向),垂直向度產生強烈的空間穿越感,對於此
明快的交通動線,提供乘客快速的穿越與到達,並在旅程之中體驗強烈的空間層
次轉換。
3. 地面建築意象:
設計概念主要利用建築立面造型語彙及材料的新舊轉承,以呈現不同空間軌跡在
此交會並轉換之空間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