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捷運技術 第52期
P. 65
捷運技術 第52期 61
圖4 松山站穿堂廳 圖5 小巨蛋站月台層
三、全線建築規劃設計理念及構成
松山線各車站之建築設計,係於全線定位發展方向確認後,再依各車站所訂之設計主題
意象,經由建築造型及室內裝修風格進行整體之規劃與演繹,但因各站之基地位置、立地條
件皆有其特性,自然風格及理念也將不盡相同,相對創造出不同之代表性義意與風貌:
(一) 北門站(G14):
1. 車站週邊環境與位置:
本站位於鄭州路與忠孝西路間之塔城街,南側鄰近北門古城門、北側緊臨站前地
下街,東側為日據時期之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建築群(包括鐵道路廳舍、八角亭
及戰時指揮中心等三處內政部指定之三級古蹟及臺北工場),西側係舊有臺鐵局宿
舍。週邊另有北門、臺北車站、新光三越百貨大樓與臺北郵局等古蹟及重要建築。車
站型式為地下四層側式月臺車站,共有三個出入口,地下一層為聯絡通道層,可連接
北門站、臺北地下街與機場捷運線,地下二層為穿堂層,地下三層為機房層,地下四
層為月臺層。
2. 車站設計主題與建築規劃理念:
由於本站基地週邊環繞了許多歷史古蹟且與臺灣鐵道發展的歷史關係密切,車站
之設計主題訂為「北門站遺構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以都市迴廊的概念設計出入
口,結合鐵道文化的元素,並於地下一層做為對外開放式之展示空間。北門站在通道
及側壁以花崗石藝術牆板,鐫刻古城門、舊式火車等圖案,進行歷史影像的巡禮,包
括:北門遺構挖掘歷程及探坑重現(十二組遺構坑)、北門考古大記事、北門挖掘遺
構斷面及文物展示、臺北城北門歷史沿革、劉銘傳的臺灣建設等,連接道路兩側鐵道
部博物館園區及古蹟公園,成為完整性的歷史文化園區。
3. 地面建築意象:
另為能低調的回應週遭的古蹟群,出入口發展出中性造型,以由地表面上向掀
起,呈現一個沿續地坪鋪面的自然形式使出入口與地景結合,軟化出入口造型外,以
天然石材由廣場地坪延伸至突出物牆面及屋頂,以融合週遭地景,並搭配玻璃達到一
定程度之通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