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捷運技術 第52期
P. 66
62 毛夢卿、高玉瓏 松山線各車站建築設計簡介
圖6 北門站地下一層 圖7 北門站地下一層
(二) 中山站(G16/R14):
1. 車站週邊環境與位置:
本站為捷運淡水線與松山線共構交會之轉乘站,基地週邊的都市風貌,主要是隨
著淡水線鐵路所塑造出的;在鐵路拆除改建成捷運淡水線,促使老舊社區逐步更新,
許多日據時期的建築物因都市發展而展現新穎的風情面貌,如舊臺北市政府及前美國
領事館等,皆重新改造為藝文中心,也因鄰近中山北路及林森北路的國際觀光商圈,
加上週邊的新光三越百貨,使本區成為商業與文化兼容的重心地帶。本站型式為地下
四層島式月臺車站,設置二處出入口,因於淡水線車站(R14站)原已設置四處出入
口,故共計設有六處出入口,地下一層為穿堂層,地下二層為機房中間層,地下三層
為乘客動線轉換層,地下四層為月臺層。
2. 車站設計主題與建築規劃理念:
本站為與淡水線之交會轉乘站,為使搭乘捷運的乘客在移動(轉運)的同時,獲
得喘息的時間及空間,故本站之設計主題為「快樂轉運」,欲突顯在地生命盎然的新
世代消費文化,闡釋「轉運」(transit)的過程,同時呼應市府宣導鼓勵民眾多使用大
眾運輸,傳遞尊重環境的訊息。牆面採用以年輕族群所認同的流行消費文化與象徵生
命力旺盛的重複圖案設計為主軸,使用創造性之題材在電扶梯/樓梯牆面以明亮的色
彩、簡明的構圖來呈現生活街景特色。
3. 地面建築意象:
本站設置之二處出入口及通風井均屬聯開用地,建築造型與聯開大構整體構築。
(三) 松江南京站(G17/O12):
1. 車站週邊環境與位置:
本站位於南京東路與松江路交口處,基地週邊環境高樓林立,是臺北市區逐漸向
東、向北發展的樞紐之地,也是臺北都會區住商辦公混合金融圈,車站附近有大同高
中、長安國中等文教設施,故通車後已凝聚了大量的通學、通勤人潮。本站為捷運新
莊線(O12站)與松山線共構交會之轉乘站,車站型式為地下三層島式月臺車站,設
置二處出入口,因於新莊線O12車站原已設置五處出入口,故共計設有七處出入口,
地下一層為穿堂層,地下二層為松山線G17站之側式月臺層,地下三層為新莊線O12
站南北向島式月臺層。
2. 車站設計主題與建築規劃理念:
本站之設計主題為「都會眾生相」,以原先新莊線O12站公共藝術規劃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