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捷運技術 第48期
P. 35

捷運技術半年刊  第 48 期                                             31



            淨」—他的內容涉及到臺灣在 1980 年代到 1990 年代風起雲湧的社會變局,我們會在下一節
            會細談。隨著外國顧問離去以及捷運建造經驗的累積,臺北市捷運局的「捷運人」們更有意
            識地開始累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尤其是在地化的工程知識與經驗,如在臺北捷運十週年工
            程技術研討會中,即以「捷運技術本土化」做為主題,在研討會上發表進行討論【臺北市政
            府捷運工程局,1997】。臺北市捷運局並編輯「捷運工程叢書」與《捷運技術》半年刊,累
            積既有的捷運工程經驗與技術,並傳遞新進的知識與發現。
                 然而,捷運科技既然與在地的社會與環境密不可分,那麼臺北捷運的「現代化」軌道,
            除了具有在地化的色彩,更重要的是,臺北捷運初建時所處的時代,更會對臺北捷運以及「捷
            運人」有重要的影響,這意味著,捷運科技 ( 甚至可以說是任何的科技 ),不可能單向地建
            構與影響社會其他部門,而是一種相互定義、相互建構的關係,而打造捷運也由此打造自己
            的「捷運人」,自然也是與社會其他的部門相互建構與定義,而其中的過程,也讓臺北捷運
            通往「現代」的軌道,走出了開創的曲折路徑。



                                                 六、曲折的軌道


                 臺灣的「捷運人」將臺北捷運工程定義為一個改變臺北、改變臺灣的「現代化」物質與
            社會工程,然而,從歷史的發生過程中,會發現臺灣最早一批「捷運人」的企圖與實踐並不
            能百分之一百實踐,而是走上時而被壓制而順從、時而消極抵抗、時而順勢而為或趁社會中
            其他部門不了解其利益與臺北捷運的「現代化」工程衝突時貫徹了「捷運人」的意志【黃令
            名,2011】,我們在這邊不細談具體的細節,而是直接分析討論這樣的現象所蘊含的意義。
                 臺灣「捷運人」其技術實踐的意圖無法完全實現的原因,在於定義問題的能力有限,所
            謂的定義問題的能力,並不僅僅是對技術物進行意義上的詮釋,更包含了對技術物的布局、
            建構以及動員相關資源與知識的能力。而臺灣的「捷運人」關鍵的捷運科技知識與技術物都
            掌握在捷運的先進國手中,而採購、選擇顧問等資金與權力的資源,又因為其公務員的身分,
            加上臺灣當時處於威權政治與民主化交接的曖昧時期,也因此在包括路網劃定、系統選擇
            上,受到可能的外力影響,或是落在政治權力互動的腳本中,而非純粹出於「現代化」企圖
            與習自外國顧問的專業規劃知識。甚至於像是在中運量的 AGT(Automatic Guided Transit) 系
            統選用上,「捷運人」彼此之間對於「現代化」的詮釋還有所落差,因而產生意見上的差異
            與爭執。
                 而臺灣社會在 1980 年代到 1990 年代方興未艾的民主化巨大變局,更是對於臺北捷運的
            建設、「捷運人」與科技生活形式內涵造成重大的影響。在這段時間,中央政府仍然有足夠
            強的力量能夠對「捷運人」施壓,或是像在電聯車標案以及更換總顧問的事件一樣,美國可
            能透過中央政府促使臺北市捷運局改弦易轍或訂定特殊遊戲規則,但另外一方面地方政府與
            民間力量也在此時崛起,但是仍尚未摸索出一套對待捷運科技的知識與經驗,使得「捷運人」
            在規劃、打造臺北捷運時,遭受了多方力量的對抗與影響,一方面讓部分的計畫不易推行,
            但是另外一方面,卻也因此建立新興公民社會對應大型公共建設的初步規則,也鍛鍊「捷運
            人」在工程規劃與設計之外,一套與民間對應的經驗。
                 即便「捷運人」在打造臺北捷運的過程中,遭遇到多方力量對其問題定義能力多方削弱,

            但是在一些時候,「捷運人」還是能婉轉抵抗、化解、甚至是利用來自於社會其他部門的力
            量,例如首任局長齊寶錚即多次以靠中央政府的信任,化解了地方政府、國營事業部門對捷
            運工程的各種刁難。而在更換總顧問事件中,臺北市捷運局仍然讓部分原 BMTC 的外國工
                                                  19
            程顧問進入 ATC 繼續執行顧問工作 ,使其技術實踐得以順利推行。在過程中,還產生若干

            19  2010 年 5 月 14 日與濮大威的訪談。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