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捷運技術 第48期
P. 37

捷運技術半年刊  第 48 期                                             33



            濟衰退等因素的刺激下,再次蓬勃展開。
                 另外一方面,隨著二十一世紀初全球經濟的局勢,以及積累已久的稅賦弊病,臺灣政府
            和許多國家的政府一樣,面臨了稅收不足的財政困難;但另外一方面,少子化、高齡化等人
            口因素使得福利服務、社會保險的需求,以及國內民眾對於公共建設在質量上的要求依舊強
            烈,臺灣公部門面臨了巨大的挑戰。
                 同一時間,網路通訊技術以及環境也同時間爆炸性地崛起,更小的裝置、更快更好的通
            訊品質以及更大的資料儲存空間,引發了許多人對於未來生活的想像,以及對於網路通訊技
            術對於生活改善的期待。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捷運系統可以想見地,難在這
            場技術與社會轉變的趨勢中缺席。
                 當臺灣的社會轉向一個文化更多元、民主生活更深化,但是政府卻沒錢、人口高齡化與
            網路通訊技術興起的環境時,在臺灣民主化浪潮中誕生,並曾經在臺灣的都市與社會環境
            「現代化」作出許多努力與成果的捷運,應該具備什麼樣新的科技生活形式內涵呢?如何突
            破上段末所提到的困境呢?我認為,臺灣的「捷運人」以及捷運,應從其歷史以及已經累積
            的經驗與資產中,突破現有的侷限,找尋新的方向。
                 從前文的歷史敘述我們了解到臺北捷運以及「捷運人」出現在一個很特別的時代:臺灣
            從戒嚴的威權體制社會走向民主,從犧牲環境、人權、生活品質賺取巨額外匯的集體使命,
            開始轉向一個更多元開放、對環境與人權更具關懷性、注重生活品質的生活願景。臺北捷運
            在初建時,也有許多的技術實踐過程與成果反映了這樣的轉變,例如在環保署都還沒成立的
            1980 年代中葉,臺北捷運即對初期網路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而之後進行的環境影響評估內
            容也越來越豐富,以及像是在北投機廠土地徵收案時,經過多次辛苦的溝通、建立賠償機制
            以完成臺北捷運的重要維修基地的土地取得皆是。在過程中,依照當年「捷運人」的理想藍
            圖,臺北捷運努力經營出整潔、高度秩序、可靠的場站環境與運輸系統,讓「捷運化」在臺
            灣社會成為一個極具正面意義的概念語彙,當捷運在臺灣又遭遇社會的變局以及隨之而來的
            侷限時,我身為捷運研究者非常期待臺北捷運能夠突破過往至今的限制,並在多年「現代化」
            過程中累積的正面成果與能量的基礎上,傳承早期「捷運人」的理想性格與具進步意識的榮
            耀感,超越既有「現代化」的框架,展現臺灣捷運科技生活型態的新興價值與新風貌。
                 因此,我在此嘗試提出一個粗略的臺灣捷運科技生活形式的可能性時,即是緊扣這樣的
            時代性,以「隨民主化而生,向深化民主而行」為基礎命題,開展三個可同時進行的面向:
            參與、文化以及擴散。這三個面向並非憑空想出,皆是臺北捷運以及臺灣的捷運人已經在許
            多重要的創新與技術實踐過程中體現的原則,也是面對上一節末所談到困境的可能解答。
                 首先是參與,這邊所談的是指擴大整個社會對於捷運規劃、興建、營運上的參與。從臺
            北捷運的歷史來看,捷運工程的初期處於威權政治的後期,因此仍有許多「由上而下」的特
            色:交通部運委會與臺北市政府「捷運小組」進行專業初步規劃、黨政高層拍板定案、臺北
            市捷運局規劃設計以及與包商一起施工,最後才是民眾使用以及享受捷運所帶來的益處以及
            形成「現代化」的「捷運文化」―當然從臺北捷運的歷史中可以了解到即便是初期路網的興
            建過程,也不完全是這樣的圖像―但隨著工程的進行以及臺灣社會在 1990 年代的發展與變
            化,來自於民眾、在地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捷運遭遇的議題也越發複雜、多元,在折衝過程
            中,臺北捷運也開啟了許多的作法以因應這樣的變化,尤其是引進並建制「聯合開發」的制
            度,讓捷運用地的土地所有者以最實質的方式成為捷運工程的一部分,也解決了土地取得與
            建設經費的問題。
                 但是相對地,一些當今新興議題與困難的出現,像是樂生療養院的爭議,卻已經超出原
            有讓民眾參與捷運的範疇與面相,因此擴大民眾以及社會其他部門對於捷運工程的參與,除
            了增加社會上對捷運工程的支持、解決經費與徵地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強捷運工程視野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