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2 - 捷運技術 第48期
P. 262

258                             葉昭甫        巴黎地下鐵藝術案例與省思



            ( 四 )1968 年的文化車站構想

                 直到 70 年代,戴高樂總統時期的文化部
            長奧德烈.馬荷 (André Malraux) 即提出了一
            個保護與發展計畫,整合不同時期的風格,
            設立博物館及保存文化古蹟,各種藝廊及工
            作室又開始聚焦於此,此後逐漸成為擁有古
            典貴族、平民住宅與時尚藝術結合的特殊文
            化區域,稱為馬荷區。也因為這樣的文物保
            存概念擴張至當時的地下鐵車站,馬荷即發
            起「文化車站」概念,首先針對羅浮宮的地
            下鐵站進行車站與博物館的文化意象連結,
                                                             圖 6  羅浮宮 - 里沃利 (Louvre-Rivoli) 車站
            如圖 6 所示。

            ( 五 )1976 年的博物館車站構想

                 1977 年開始,巴黎市政府與巴黎捷運公司決定有些行動方案,訂出長達 15 年的文化活
            力計畫 (Politique d’Animation culturelle),並編列逐年性預算,邀請來自法國各地的設計師與
            建築師們,重新針對三百座地下鐵車站進行各種特色的室內設計與裝飾,使得車站皆具有自
            明性的地下地標,並串聯車站內的設計與地面環境特色,使得地下與地上的地點感一致,強
            化巴黎城市意象。
                 對於這時期的地下鐵車站設計,為要達成地點感一致的設計,如羅丹美術館 (Musée

            Rodin) 的設計,因為車站旁即是偉大藝術家羅丹 (Auguste Rodin) 故居改裝而成的博物館 ( 如
            圖 7),此美術館是雕刻藝術愛好者必來的朝聖地,故在羅丹地下鐵車站的島式月台上放置羅
            丹著名雕像「沉思者」(La penseur) 的複製品,與院區內的真跡可謂是車站與博物館意象相
            乎輝映的該時代公共藝術代表,見圖 8。























            圖 7  羅丹美術館 (Musée Rodin)                         圖 8  羅丹美術館的地下鐵車站月台


                 此外,13 號線上北邊的聖丹尼教堂站 (Basilique de Saint-Denis),車站鄰近聖丹尼修道院
            大教堂(見圖 9),此教堂自克洛維一世 (Clovis I, 西元 465-511) 以來幾乎所有法國君主均葬
            於此。故聖丹尼聖殿源自法國天主教的守護神聖丹尼。歷任法國王后的加冕儀式通常在該教
            堂舉行,而國王的加冕儀式則通常在蘭斯主教座堂 (Notre-Dame de Reims) 進行。因應此教堂
            的輝煌歷史,1976 年甫開通的聖丹尼教堂地下鐵站也承襲著這座大教堂的靈魂,將車站公
            共藝術設計融入教堂的元素,使得地下鐵車站即是旅客參觀博物館的起點,如圖 10。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