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9 - 捷運技術 第48期
P. 259

捷運技術半年刊  第 48 期                                            255



                                             三、巴黎人的玫瑰人生



                 「都市捷運化」似乎是近百年來全球都會區的發展共識,但是這樣的趨勢似乎改變過去
            城市發展模式與民眾日常生活習慣,過去人們驅趕鳥獸、砍伐森林、開闢荒野、建造城市,
            成就專屬於人的生活空間。現在卻又把地面上所打造的空間,拱手讓給機車、汽車等機動車
            輛,自己反倒深入地底,重新建造通道與空間,成就另一個更卑微、更黯淡、卻更有效率的
            新舞台。於是在人造光、人造指標、混凝土隧道、單調月台,每天重複著固定的移動、等待,
            彷彿是現代都會地區民眾所必須習慣的生活。
                 長久下來,人們對都市的記憶已逐漸淡忘,對生活區域的認同也已喪失殆盡,只記得自
            身家門口與工作地點,以及無窮無盡的暗黑隧道,更糟的是,民眾因為依賴地下鐵,不僅在
            視覺與記憶上脫離了城市,更悲觀來看,簡直淪落成為水泥叢林底下,缺乏陽光照射和雨水
            滋潤、沒有自然視野的「現代土撥鼠」。作為全世界最早的地下鐵之一的城市,巴黎人其實
            當初並不是那麼歡迎這項新的運輸工具,對於這項劃時代的都市發明仍存有很大的心理障
            礙。因為地下鐵走在地底下,會降低民眾的生活尊嚴;走在高架時,則會破壞都市景觀之虞,
            這兩項抽象卻又矛盾的議題曾讓巴黎人議論紛紛許久。
                 但基於巴黎人對於城市的自傲,於 1900 年舉辦世界博覽會與夏季奧運的巴黎,到底敵
            不過市民追求行的權利的催促壓力,終於慌慌張張地於 1899 年開始興建地下鐵這樁新玩意,
            並於隔年隨即通車。有趣的是,即使在世博會如此重要的時刻通車營運,巴黎市政府對於這
            種有違人類尊嚴的地下鐵還是覺得忐忑不安,因此特別選在下午一點鐘,沒有任何儀式,非
            常低調地展開服務 ( 楊子葆,民 90)。換言之,巴黎地下鐵從一開始似乎就背負著不體面的
            歷史包袱。此類認同衝突,代表法國人對於文化與生活的深層堅持與自傲。
                 這個歷史包袱沉重難解,到了 60 年代學運期間,巴黎出現一句響亮的反諷口號,所謂
            的巴黎人生,不外乎三件事情:「地鐵、工作、睡覺」 ( Métro, Boulot, Dodo),把地下鐵與
            資本主義大工廠的單調與缺乏意義相提並論。巴黎人每天依賴地下鐵,利用地下鐵往返工
            作與住所之間,但卻又厭惡地下鐵,總覺得自己像是土撥鼠般的生活在幽暗的地下,甚至
            長久下來幾乎忘記了應該屬於所有市民腦中美麗的城市意象。因此,地下鐵公共藝術就必
            須將這波反諷風潮轉換成地鐵與社會的認同連結- Du métro-boulot-dodo au métro-lien-social
            (Marianne Ström, 1994)


                                   四、巴黎地下鐵之公共藝術風格演變


                 然而巴黎到底是一座藝術文化之都,巴黎人 (Parisen) 實在沒辦法忍受長期在醜陋、黝黑
            的地底隧道、車站裡重複著無情、無景的交通旅程,要求美化地下鐵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另
            一方面,當年地下鐵系統興建目的單純是為了解決都市地區地面的交通擁塞問題,並沒有美
            學上的考量,絕大部分的地下隧道與車站皆是從功能與經濟導向思考,幾乎找不到任何景觀
            足以讓人能逗留欣賞的空間。
                 但基於巴黎人對於「生活」的深層堅持,總是要想想辦法來解決這件事情 ! 因此,嘗試
            將各時期的藝術風潮與生活特性逐步在地下鐵的不同角落烙印下屬於該時代的故事,讓巴黎
            人對於地下鐵的認同感也透過這些手法而逐漸加深。不管哪一個時代曾風行過什麼樣的藝術
            運動:如新藝術風格、現代風格、年輕風格或是工藝,其曾經經歷過的藝術風潮,在二十世
            紀普遍地轉變成為運輸系統上的流行語彙。以下藉由各時期的藝術風格分類,將百來年地下
            鐵的公共藝術演進透過各時期的藝術風格分成十個階段說明。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