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8 - 捷運技術 第48期
P. 258

254                             葉昭甫        巴黎地下鐵藝術案例與省思



                                                      一、前言



                 「運輸工具本質為解決人類生活移動之所需;人類生活的延續與累積即為人類文明之
            本」( 葉昭甫,民 101) 。當區域人口匯集到一定水準,其社會經濟規模與民眾行的需求即會
            促使地下鐵的興建 ( 或稱捷運、地鐵等 ),因此,城市地下鐵的興建與否原則上可取決於都
            市型態與人口數量。然而,地下鐵公共藝術的本質是在於透過公共藝術將地鐵站的運輸特性
            與區域文化或形態做結合,讓民眾進出該站地鐵時,除滿足交通便利性外,更多一層文化與
            區域認同的潛在意涵。

                 由 1950 年到 2030 年之間,全球人口數從 25 億將擴增到約 80 億人口,而現在全球則
            是有超過 60 億的人口數。五十年前僅有三成左右的都市人口,現在則是擁有六成的都市人
            口 (United Nations, 2004)。因此,透過大眾運輸路網建構來達到都市地區有效的旅次管理與
            區域發展,已成為全球各城市的共識。當都市化現象已是全球不可抑制的人口移動趨勢時,
            都市地區的快速移動變成必需,興建高效率且高容量的地下鐵系統已變成二十世紀全球各大
            城市領導者的重大訴求。然而,透過全球百大城市的統計分析,興建地下鐵的條件卻不是每
            個城市皆具備,城市地區的經濟力與人口數量確實是地下鐵興建的首要條件 (Chao-Fu Yeh,

            2009)。


                                           二、為什麼要發展地下鐵


                 追溯歷史,我們發現地下鐵系統的發明其目的十分清楚,就是為了解決都市地區的交通
            壅塞問題。1854 年,倫敦市區的塞車窘境已經讓市民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一位英國律師
            查爾斯、皮爾森 (Charles Pearson) 鼓吹在倫敦市區興建地下鐵路,以便有效率地運送旅客,

            特別是準時地在交通尖峰時刻,快速運送大量都市勞工到工廠上班。這位頗具創意的律師更
            積極的籌措資金投資地下鐵路興建,1863 年舉世第一條以都市地區交通服務為目的的地下
            蒸氣鐵路正式通車上路,但不幸的,皮爾森先生卻於 1862 年因病逝世,無法親眼目睹他一
            手催生的都市地下鐵。
                 皮爾森可能沒有想到,他那前無古人的地下鐵創意,不但改變往後百年來全球各大都會
            的交通模式,甚至進一步改變都市發展模式。至今,每年全球約有二百二十億人次搭乘地下
            鐵,其中巴黎每天約有四百一十萬人次搭乘地下鐵,因此,地下鐵可謂為都會公共空間中人

            流動最頻繁的區域。
                 世界上的地下鐵是以「倫敦地下鐵 (Tube)」為開創者,已近 150 年的歷史。趕在 19 世
            紀結束前,有 1868 年的紐約、1882 年的芝加哥、1896 年的布達佩斯、1897 年的波士頓、
            1898 年的維也納也都陸續興建地下鐵。至於巴黎地下鐵於 1900 年,因應第五屆的世界博覽
            會 (Universal Exposition) 與第二屆的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Olympic Games),巴黎市誕生第
            一條地下鐵,也是世界上第七個擁有地下鐵系統的城市,首條地下鐵連結西邊的馬里歐門站
            (Porte Maillot)與東邊的文生門站(Porte de Vincennes),由巴黎鐵道公司(CMP )負責承攬興建。
            一世紀前,地下鐵開始進入巴黎市,它對於市民而言,不僅是滿足基本的運輸功能需求而已,
            更是法國社會與文化的另一縮影。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