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0 - 捷運技術 第48期
P. 260

256                             葉昭甫        巴黎地下鐵藝術案例與省思



            ( 一 )1900 年的新藝術風潮

                 1900 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為巴黎打造兩件傳承百年的工藝精品,一為艾菲爾鐵塔 (Tour
            Eiffel),另一為巴黎地下鐵 (Métro de Paris)。其中,巴黎地下鐵於 1900-1913 年間,法國建
            築師姬瑪 (Hector Guimard) 共設計 141 個新藝術風格 (Art Nouveau) 的地下鐵出口,其中有
                                               2
            86 個迄今仍可於巴黎街道中窺見 。這些年來,姬瑪設計的地下鐵出入口,已成為人們所熟
            悉的地下鐵地標,也是巴黎地下鐵的主要景點之一。這些車站主要特色在於靈活運用鑄鐵與
            毛玻璃等現代建材元素,以及羊齒植物狀的曲線浮凸細部裝飾,不完全對稱和扭曲變化的文
            字書寫,當時這種設計風格甚至被稱為地鐵風格 (Style Métro)。但這些科技與新藝術相遇的
            歷史痕跡絕大部分都已被拆除,僅極少倖存的車站,被視為見證巴黎當年那段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 的重要印記。當年,建築師姬瑪所設計的四足遮棚 (Edicule à 4 pieds) 造型的經典地
            下鐵出入口,至今巴黎市僅剩三處可窺見:皇太子妃站 (Porte de Dauphine),如圖 1 所示、
            修道院站 (Abbesses) 與夏特雷站 (Châtelet)。
























             圖 1  皇太子妃 (Porte de Dauphine) 地下鐵車站             圖 2  巴黎地下鐵車站出入口識別標誌

            ( 二 )1922 年的裝置藝術風格

                 1895 年,亞歷山大.夏本提耶 (Alexandre Charpentier) 創立了「五人組」(Les Cinq),
            是一個尋求應用新機械方法於設計的團體。當建築師查爾斯.普倫密特 (Charles Plumet) 於
            1896 年加入,並改團名為「六人組」(Groupe des Six)。他們的設計理念:藝術不僅僅是呈現
            特殊的壯麗的畫和雕塑,而要併入日常生活的細節和現時的生活物件。
                 事實上,「六人組」沒有像前期「新藝術風格」如此受世人所推崇,也沒有那許多強而
            有力的贊助者,但由於他們的設計概念傑出,對後世的影響或比新藝術風格大得多。設計理
            念都強調自然主義,提倡「回到自然」的口號,比如都採用植物紋樣、曲線作為設計的風格
            特徵,這種趨向在他們的作品中,無論是家具、建築、設計,都表現得非常鮮明、突出。






            2 「新藝術」(Art Nouveau) 運動,是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大眾文化中最普及的藝術和設計風格表現。在 1889
              年巴黎世博會被廣泛介紹,盛行於 1890-1910 年間,1900 年的巴黎世博會達到頂峰點。從 1890 年代的比利時、
              法國開始發展,蔓延到歐洲各國,乃至俄羅斯、美國。從建築、家具、產品、首飾、服裝、平面設計、書籍插圖,
              一直到雕塑和繪畫藝術都受到影響,延續時間長達十餘年,成為一個影響廣泛的國際設計運動。新藝術則幾
              乎完全消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逐漸被現代主義運動和「裝飾藝術」(Art Deco) 運動取代。新藝術是一種以
              感覺性、有機曲線與非對稱架構為主的裝飾風格。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