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6 - 捷運技術 第48期
P. 266

262                             葉昭甫        巴黎地下鐵藝術案例與省思



            貴的藝術活動,第一眼看到時會使人聯想起像是巨大的聖誕
            節裝飾,但是「夜貓族的涼亭」是一件公共藝術品,它創造了
            更勝於聖誕節所帶來的歡愉,因為它是件永久的藝術品。
                 無庸置疑,今日巴黎地下鐵的藝術政策比起二十世紀初更
            有企圖心,但在地下鐵的歷史上,沒有一項藝術或文化活動可
            以和姬瑪的新藝術風格相提並論。以 1998 年巴黎甫開通的第
            14 號地鐵線為例,連結瑪德蓮教堂 (Place Madelaine) 和密特朗
            圖書館 (Francçis Mitterrand),它有七個不同的新車站,但卻沒
            有任何一個藝術活動值得一再而再被提及。上個世紀的早期地
            下鐵車站,其曲線的設計、純粹的美感、特殊的品味及簡單的
            設計雖為現代人所遺忘,但大眾媒體將持續地為我們傳播照亮
            這些藝術訊息。
                                                                               圖 19  大皇宮車站 (Palais Royal)
                                                                                      的出入口設計




                           五、巴黎地下鐵公共藝術的靈魂,臺灣如何借鏡


                 「地下鐵」,或稱「捷運」,或稱「地鐵」僅是名詞上的不同,但廣義來說,如同 150
            年前的英國律師皮爾森的概念發想「地下鐵路」,更具體而言,若此地下鐵僅集中在都會區
            或人口密集高的地區,即可稱為地下鐵。原本僅是為了解決城市地區的道路擁塞問題而發想
            出的解決辦法,就功能導向而言,地下鐵投入後確實可部分紓解道路的擁塞度,但卻讓市民
            與城市間的距離越來越遙遠,因為「移動的都市意象」已不復存在,所取代的是一列列穿梭
            在黑漆漆隧道中的飛快列車,人們對於城市的認知僅能透過地下鐵的路線與車站進行串連與
            冥想。
                 法國前總統雅各.席哈克 (Jacques Chirac) 在擔任巴黎市長時的膾炙人口名言:「巴黎
            人應當活在『屬於自己的時代裡』(vivre avec son temps)」,這句話應當能細緻描繪出巴黎人
            對於城市的認同與文化的堅持,移動除了要快速、舒適外,更要有尊嚴與深度。在 2006 年
            的賣座電影達文西密碼 (Da Vinci Code) 中,男主角提到巴黎羅浮宮前的金字塔是巴黎臉上的
            疤痕 (A scar on the face of Paris),這句話的隱藏含意應是巴黎人對於新舊文化衝擊的接受度,
            當年 1989 年法國總統密特朗推動法國大革命 200 周年的十大紀念工程之一,當時受到多方
            質疑與反對,皆是因為巴黎人對於自己城市與文化的堅持與認同,正如同巴黎地下鐵當年興
            建之初不受到民眾的支持一樣。
                 如何讓新舊文化的認同衝擊減緩也是地下鐵公共藝術的靈魂所在,到底一個建設仍是為
            了讓生活更方便,但若無法讓民眾打從心底喜歡或接受,最後這樣的建設都會造成社會階層
            分離,讓地下鐵使用變成社會中低階層的運具,而讓地面上的道路變成有錢人的生活場域,
            造成美麗的都市風景與城市認同變成兩套不同的標準。因此,地下鐵的公共藝術應不是為公
            共藝術而公共藝術,所追求的也不是那一多於的角落擺上那一不搭嘎的藝術品,所以追求的
            是藝術肉體還是藝術靈魂,如何能讓地面的移動都市意象轉換到地底下一樣可行,讓搭乘地
            下鐵不再是社會階層的表徵,更不會是另一道切割都市的利刃,這些種種人們為地下鐵的愛
            恨情仇皆是是過去巴黎地下鐵一直在尋求的答案。
                 有鑑於巴黎市民對於城市內涵的執著,造就現況的都市風貌,地下鐵的公共藝術演進也
            在各階段留下不同的足跡。臺灣的公共藝術萌芽期大約始於 80 年代中期,當時正逢政治解
            嚴,臺灣人民自主意識興起,民眾渴求的是一個舒適生活環境,在此種時空背景下出現的公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