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5 - 捷運技術 第59期
P. 165

155




                 運作邏輯)進行模擬。也有研究運                           Kunimatsu et al.(2019)針對新型號
                 用類神經網路將駕駛經驗納入列車                           誌系統採用預測控制決定列車行駛

                 操作模式決策,計算重車之列車運                           策略之特性,運用 SPEEDY(Hirano
                 轉曲線(Huang et al., 2016)。第三                et al., 1992)模擬軟體發展列車運轉

                 類研究則偏重於結合列車耗能計算                           模擬模式,用以分析通勤列車實際
                 (Kawashima et al., 1992;李治綱、              運轉動態。武內陽子等人(2014)
                 陳鑑康,1995;曾乙申,2002;小                       運用 SPEEDY 模擬軟體,發展基於

                 川知行等人,2016),探討不同駕                         號誌限制之列車運轉時間與耗能之
                 駛策略對行車時間以及能源消耗量                           分析模式,用以精確分析因旅客量

                 的影響(Lee and Sun, 2001;鍾志成,                變化影響先行列車停站時間,進而
                 2007; 武 內 陽 子、 佐 藤 圭 介,                   影響受號誌限制之續行列車運轉時
                 2017)。在上述將耗能量化的研究                         間,更為貼近實務運用。橫內俊秀

                 之外,亦有在既定行車時間條件下                           等人(2022)使用 SPEEDY 連接牽
                 以節能為目的之運轉曲線規劃研究                           引馬達通用模擬器,使得通勤電車
                 (Tomii, 2003;鍾志成、張恩輔,                     馬達能耗下降 17%,同時溫度升幅

                 2008),另也有針對柴油客車分析                         亦控制在適當範圍之內。
                 耗油量及排碳量之研究(Murakami                            有鑑於列車運轉分析為制定營
                 et al., 2009)。除了上述幾類常見的                   運計畫的基礎,系統模擬參數及運

                 運轉時分相關研究之外,第四類研                           轉細節大多需視系統特性予以客製
                 究則是利用運轉模擬工具進行各式                           化,再加上列車運轉模擬程序複雜,

                 實務課題分析之相關研究,例如針                           需要相當多的數學計算,為確實掌
                 對動力集中/散式列車,研究載重                           握運轉模擬技術,鐵路知名研究單
                 與坡度對運轉時分之定量影響(鍾                           位及營運機構大多自行開發符合該

                 志成等人,2003)。針對不同系統                         系統特性的列車運轉模擬軟體,雖
                 (K-AGT 膠輪系統、VAL208 膠輪                     然各機構開發的軟體均具備強大的

                 系統及 Meglev 磁浮系統)分析列車                      分析功能,然而因客製化較難一體
                 運轉特性與實際耗能情況,以做為                           適用於各國獨特的鐵路環境。例如
                 系統設計之參考(Jun et al., 2006)。                日本自 1957 年即開始研發列車運轉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