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捷運技術 第50期
P. 107

捷運技術   第 50 期                                          103


            (二) 捷運建設應結合周邊不動產開發,促進財政永續均衡

                 捷運建設是相當昂貴的公共投資,動輒上百億元的硬體建設,才能提供具有高運量及高

            品質的運輸服務。因此,如何有效結合捷運建設與周邊不動產開發收益,就成為政府財政規
            劃重要的課題。可透過捷運建設改善土地的區位條件,提升土地使用性質及不動產價值,並
            且結合土地開發及土地稅收等方式,提高捷運建設的財務效益。另一方面,從捷運經營的角
            度,也需要吸引捷運車站周邊的活動人潮及居住人口,來支持捷運經營所需的運量,達成捷
            運營運所需的票箱收入規模,維持捷運經營的財務平衡。

            (三) 確保捷運車站周邊步行及轉乘設施的便利性

                 為了提升捷運建設的利用率,車站周邊的步行品質與轉乘便利性,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捷運建設完成後,透過改善道路的斷面,增加人行道寬度及步行連通範圍,不僅可提升居民

            搭乘的意願,更有助於促進捷運站周邊的商業活動。另外,也應配合捷運通車後檢討公車路
            線,並改善捷運站前的接駁空間、自行車停車與機車停車位,都有助於擴大捷運設施的服務
            範圍,增加捷運建設的效益。

            (四) 明確界定都市發展範圍,保護土地資源與自然環境

                 臺北捷運系統已經從初期路網所服務的人口稠密區,逐漸朝向新北市外環區域延伸(汐
            止、三峽、鶯歌、樹林、泰山、五股、安坑、八里等),遠期更有機會連接桃園市及基隆市。
            若將捷運路線可及範圍都視為可發展區,恐造成都市過度擴張的負面影響。因此,不僅單一

            捷運車站應合理控制發展範圍、逐步遞減外圍地區發展密度,對於都市外圍地區捷運車站的
            定位,也應依照其都市層級與環境特性明確區分,使捷運路線所經過地區不僅可享受捷運運
            輸的便利性,同時也可保有地方都市紋理與環境特性。

            (五) 增加捷運規劃範圍土地開發的彈性與市民對話機制

                 近期捷運路線及場站的規劃,經常產生與地方民眾發展需求衝突的情況,雖然造成衝突
            的原因相當複雜,本文無法細究其原因與解決之道。不過,捷運建設目前規劃階段僅透過說
            明會與民眾溝通(或納入都市計畫變更公展說明會辦理),應可採用更為積極的方式,包括在
            規劃階段擴大參與的範圍與參與的管道;政府部門的參與,除了捷運建設單位之外,也應納

            入都市發展、財政機關、地政機關等共同研商,朝向私人利益補償及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努力,或許在積極對話的過程中,有機會得到更具可行性的規劃方案,降低捷運規劃與建設
            過程的阻力。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