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捷運技術 第48期
P. 48
44 黃荻昌、邱照庭 臺北捷運跨越四分之一世紀—「交通捷運」的影響與「文化捷運」的開創
3. 都市重要設施之連結
在都市計畫中首先要規劃的就是交通 ( 包括聯外交通與內部交通 ),喬納森g巴奈特
在《開放的都市設計程序》中曾提出「交通,是都市的動脈,將交通設計與城市的其他部
份相結合」[2],當捷運與城市之主要設施結合後,不只為居民帶來便捷與舒適的生活
環境,也改變舊有城市之設置模式,添增城市活動力、行銷能力及競爭力。
(1) 與交通設施連結:火車站、機場、海港、纜車及長途客運。
(2) 與公共設施連結:市政府、區政中心、醫院、市場及學校。
(3) 與商業設施連結:辦公區、百貨公司、展覽館、地下街及夜市。
(4) 與休閒設施連結:主題公園、廣場、動物園及遊樂場所。
(5) 與文化設施連結:美術館、紀念館及宗教場所。
圖 16 捷運與醫院連結 ( 臺大醫院站 ) 圖 17 捷運與大學連結 ( 公館站 )
圖 18 捷運與動物園連結 ( 動物園站 ) 圖 19 捷運與紀念館連結 ( 中正紀念堂站 )
(二)都市場域功能與涵義之更新
1. 負面空間與正面空間之轉化
臺北捷運建設以六線齊發之計畫展開,鋪陳於臺北市與新北市,穿越市中心與郊區,
加上高架與地下車站之不同形式,對都會區土地及空間有擠壓亦有釋放,造成相當大之影
響。在捷運興建中與營運後對空間擠壓與釋放之間,對各場域原有之範圍與用途有所影響
其涵義亦隨之改變。以下舉二例說明:
(1) 行人徒步區:淡水線臺北車站至民權西路站間,該空間原為鐵道阻隔,臨近鐵道之空間通
常道路不通,淪為物品堆積不易管理之都市負面空間。在車站地下化後所釋放出地面之空
間,除可連絡原東西向馬路穿越外,並經綠美化而成為都市帶狀性開放空間,因而提供民
眾運動休閒而成為都市之正面空間,與原區域被鐵道分隔的負面空間真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