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捷運技術 第48期
P. 43

捷運技術半年刊  第 48 期                                             39



                                                      一、前言



                 臺北捷運是臺灣都市交通建設的新基盤,開創了臺北捷運路網與廊帶的發展,也持續拓
            墾臺灣各都市的捷運。在累積四分之一世紀的經驗下,在本局資深同仁退休之際,透過回顧
            與展望的省思,要從過去初期路網以來捷運人早期的價值以及經時代歷練後的價值,進行跨
            代間傳承、淬煉與銜接,以迎接今日國內外環境新需求,並激盪出原規劃始料未及另一條滿
            足新增需求的捷運價值與動能。
                 希望本文能提供社會大眾了解捷運影響層面與對都市發展的整體認識,另在今天大眾運
            輸導向發展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 的新大眾運輸時代中,提供捷運建設的都市
            文明願景,以及形塑文化場域的新視域與行動方針,此即文化捷運的構思。
                 本文旨在描述臺北捷運陪伴臺北市走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影響與文明捷運新價值,透過凝
            視 1987 年臺北市的交通危機,完成了幸福交通都市的初步建構―臺北捷運都市,成就了昔
            日捷運人的第一條生命曲線;而今在 21 世紀全球化、自由民主化風潮下,我們試著透過觀
            察臺北捷運過去在臺北都會國際化、首都化與在地化三項的影響與演變,體會臺北捷運的

            能量與作法。繼之再透過細看臺北捷運帶動都市再生及其紋理之蛻變 (change) 與帶動都市科
            技與都市人文之成長 (growth),看到臺北捷運如何提昇臺北城價值。而在體會臺北捷運前 25

            年的蛛絲馬跡與影響力度後,經對捷運價值之再思考 (rethinking),希望藉此得以激發臺北捷
            運團隊的新文明捷運願景,包括 TOD 都市再生捷運、節能減碳捷運與文化捷運,最後再提
            出文化捷運形塑文化場域的具體作法原則,以提供接棒者共同向前行的資糧參考。


                                           二、捷運發展與都會演變



                 25 年前的臺北市 (1987),上班的人們依舊等著公車,每部公車都塞滿,擠不上去就等下
            一班車;開車的在紅綠燈前看著不動的車龍,心中難免為上班來不及擔心,民眾及政府機關
            皆感無奈,當時遲到最常聽到的理由就是「塞車」。在這期間,同時亦是民主思潮的萌芽初
            期,從街頭抗爭到議會殿堂之扭打,萬年國會因此成為歷史,戒嚴解除,市長及總統民選至
            政黨輪替,已漸成常態。
                 過去臺北市的交通環境以私人運具為主,在都會區人口不斷增加,汽機車大量使用道路
            空間的情況下,已影響都市之生活環境與品質。對於長時間塞車、停車空間不足、道路使用
            等級下降及空氣品質不佳等議題日益嚴重,蘊釀大眾捷運系統建設之產生,俾便減少社會成
            本之付出,啟動臺北捷運建設也同時帶出都會之演變。

            (一)國際化

                 自從 1971 年我國退出聯合國後,我們在國際間之活動事務常常遭遇打壓或被拒於門外
            之處境,而臺北捷運建設之初,因為國內第一次引入之工程,並無前例可依循或參考,故邀
            請國外顧問指導並配合主管機關多次之境外考察,透過外國捷運的經驗及體驗,期望臺北捷
            運能邁向國際化與世界接軌。初期規劃及興建中有許多之外國顧問公司、設備及營造廠商、
            國際性設計規範及檢驗方式,參與在我們當中,在觀念更新及實務運作當中,全盤漸進地將
            臺北市形塑成國際化城市的容貌與內涵。在這期間,藉著捷運建設帶領城市變革之新系統及
            新內容,包括: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