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1 - 捷運技術 第48期
P. 251

捷運技術半年刊  第 48 期                                            247



                                      四、捷運中和線工程績效及成果




            ( 一 ) 回顧 CC560 標關鍵里程碑
                 在前言說明 CC560 標為一提早完工之工程,且品質經歷次評鑑為優良,讓我們認為
            CC560 標是一個成功之參考案例,但整體而言,CC560 標的成功理由或成功關鍵何在,為了
            作一比較完整之回顧,以及讓讀者能夠清楚得了解,茲以關鍵里程碑回顧的方式,作一清楚
            描述,概分成幾項 :
            1. 前瞻性之招標策略決定
              在 80 年招標階段,捷運各線均採用捷運傳統性招標模式,但 CC560 標由當時的齊局長決
               定以併標方式,執行此一前瞻性策略,是其成功首要之處。
            2. CC560 超級標異業發包之資格標內涵
              一個超級標未來之主要責任與成敗,均將由承商扮演主要之權重,基於此一認知,承商資
               格標訂定就更為重要,又該標涉及一般業績與專業業績認定,因該超級標係包含土木及機
               電之合併標,涉及異業發包之限制,考量土建金額規模較佔大宗,所以以土建承商為一般
               資格規範,另考量併標發包是初次在臺灣採行,所以採用國際標或國內外聯合承攬方式執
               行。基本上,允許投標承商除本身專業業績資格符合外,亦能以分包商專業業績來釐定,
               當作業績的一部分,目的在使市場之可行性更為提高。
            3. 優良之得標承商
              CC560 標工程之得標廠商是由德國 B+B 及東怡營造共同承攬,很幸運地,業主找到非常
               有信譽的公司,特別是 B +B 公司的財務能力健全,重視公司信譽,土建專業能力相當專
               精,並且本身具有異業重大工程之管理經驗,對異業廠商管理能力充分,即使在執行過程
               內遭遇許多困難,均因 B+B 本身具有以上之背景條件存在,才能夠有今天工程的成功,
               這是不可抹滅的。因此,優良承商才是工程成功保證之重點所在,所以,資格標之訂定是
               相當重要,門檻一定要高,因為業主將全部權重寄託於承商身上。
            4. 承商財務能力健全
              綜觀捷運工程在整個初期路網之執行,各標在工程執行難免遭遇一些施工障礙甚至災變。
               在工程中,工程問題基本上都是具體化,均可以逐步克服及解決,但各線工程遇到最大的
               困難,基本上均是主承商或次承商之財務問題,造成契約紛爭,無法執行契約,導致工程
               無法進行,中和線也不例外,CC560 標有幾個致命的財務問題,最大的屬東怡營造公司執
               行至第五年時面臨倒閉,其次為 ZSP 軌道分包商營造過程中,因財務問題也要離場,第
               三為連續壁工程分包商特建公司在執行過程中,面臨財務問題而倒閉,這些問題若發生在
               其它財務較差的承商,工程將完全不可能再往下執行。但因 B+B 有非常強的財務能力,
               這些財務問題的發生對其影響衝擊雖大,惟其均有能力一肩挑起,在合約範圍內充分執行
               工程,B+B 公司之財務能力和公司信譽在財務危機處理方面發揮的淋漓盡致。
            5. 業主及承商關鍵組織建立之適切性
              業主及承商經充分溝通後,雙方建立一個適當而有效的管理組織及各級管理階層授權明
               確,基本上它的成功點如下,
               (1) 設立統籌之管理層級。
               (2) 建立有效之執行層級。
               (3) 業主與承商組織在建立過程中能充份溝通,使未來兩個組織可以充份對應。
               (4) 雙方組織建立是以如何推動工程順暢為第一優先,儘量以單一窗口來建立,雙方各自
                  內部界面均經由各自組織內部進行整合,是以雙方工程組織來適應工程特性,而不是
                  以工程組織來配合雙方既有的管理組織,而雙方決策核心仍可自始至終維持暢通,維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