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捷運技術 第48期
P. 23
捷運技術半年刊 第 48 期 19
六、結論
本文將臺北近期落成的捷運視為文化親密的空間,是臺北居民在臺灣特殊的政治情勢與
變動的全球經濟背景之下,重新塑造集體認同感的地方。在國家與政治的層次上,臺北捷運
導正乘客行為的努力並非是臺灣第一次的禮節運動,卻是少數被民眾支持的。乘客的配合使
捷運得以順利運作,而臺北居民根據他們共有的每日通勤經驗,正在創造一股集體意識。這
樣的集體經驗幫助他們重新思考與國家的關係。臺北捷運雖然一度被等同於政府無能的證
據,今天它已成為臺北居民榮譽感的象徵。
在全球及經濟的層面上,乘客配合的意願反映臺北居民自我認同逐漸轉向全球化的世
界。捷運的完成與臺灣經濟轉型、以及作為全球經濟樞紐的「全球城市」的崛起同步發生。
遵守捷運規則並維持其正面形象,反映臺北市民努力使臺北市具備經濟競爭力的期待。然
而,臺灣經濟逐漸全球化,也同時強化身為政經中心的臺北與其他地區之間長期內部不平等
的情形。每日臺北通勤族的守法行為對照外來遊客不斷發生的脫序行為,似乎更突顯全球化
的臺北與臺灣其他去工業化地區的差異。
參考文獻
1. 王志弘
1991 〈都市流動危機的論述與現實:臺北`交通黑暗期´的分析〉。《臺灣社會研究
季刊》3(2/3):105-182。
2003 〈臺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2:104-
106。
2005 〈秩序,效率與文化素養:臺北市`排隊運動´分析〉。《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14:95-147。
2. 李光真
1996 〈捷運天蠶變〉。《光華畫報雜誌》,6 月號。
http://home.sina.com/sinorama/0696/article03/english/1.html,2006 年 3 月 28 日上線。
3. 蘇碩斌
2005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清末至日治時期臺北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臺北:
左岸。
4. Dirlik, Arif
1975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s of the New Life Movement:A Study in Counterrevolutio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4(4):945-980.
5. Herzfeld, Michael
2005 Cultural Intimacy: Social Poetics in the Nation-State, 2nd edition.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6. Hsu, Jinn-yuh
2005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Base: From Industrial City, Post-Industrial City to
Interface City. In Globalizing Taipei. Reginald Yin-wang Kwok, ed. Pp. 16-34.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7. Hsu, Jinn-yun, and Lu-lin Cheng
2002 Revisi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ost-war Taiwan:The Dynamic Process of
Geographical Industrialization. Regional Studies 36(8):897-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