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捷運技術 第48期
P. 21

捷運技術半年刊  第 48 期                                             17



                   變了許多人的生活習慣與對城市的認知,對在捷運完成之後才長大、開始需要
                   通學、通勤的這一代人影響尤其大。



                 捷運停駛使臺北捷運的形象受損,不過
            工程人員們盡心抽水、恢復受損的設施,讓
            捷運重新營運的努力則是有目共睹。過程中,
            媒體盡責地扮演啦啦隊的角色,報導臺北捷
            運公司修復的進展。「我們稱修復進度為『光
            復』」,一位近四十歲的女性笑著告訴筆者。
            這個颱風讓臺北市民根深蒂固的認識到臺北
            捷運的重要,而捷運作為「文化親密」的空
            間,也提升了臺北市民對他們自己與臺北這
            個城市的共同認同。                                        圖 3  納莉颱風讓臺北的捷運癱瘓後,捷運旅客擁向公
                                                                   車系統



                                     五、捷運作為「文化親密」的空間



                 文化親密可以是同時(對自己人)包容與(對他人)排他的。從上述電扶梯的例子發現,
            在那些知道規則或行為符碼的「我們」和那些不知道的「他們」之間,存在著細微卻明顯的
            差異。當民眾普遍而言都守規則的同時,根據臺北捷運公司的統計顯示,多數的違規事件發
            生在主要乘客群是遊客、而非每天通勤者的週末。當捷運變得有名後,吸引來自臺北都會以
            外的乘客,搭捷運成為他們在臺北的行程之一,由此似乎可以推論,週末多數的違規者來自
            臺北以外的地區,他們不知道在捷運上該如何表現。一位近四十歲的女性,是筆者之前研究
            的報導人,在臺灣中部的紡織廠工作大半輩子,對捷運工作人員有著不好的印象。如同許多
            外縣市的遊客,在捷運開通之初,她帶姪女來臺北坐捷運。她的姪女帶了零食進捷運,沒有
            想太多、坐下來就開始吃。筆者的報導人告訴筆者:

                 捷運工作人員突然出現,然後說我的姪女破壞規定,並強制她把食物丟掉。我氣
                 死了。我跟她說我的姪女只是個小孩子,她不是有意破壞規定,我們是真的不知
                 道。那個人不應該那麼生氣,她只需要告訴我們捷運內禁止飲食就好了啊。



                 那次事件發生多年後,筆者的報導人仍然忿忿不平。

                 捷運規則顯然是一個眾受矚目的話題。中央社於 2009 年 6 月 19 日報導,彰化縣選出的
            立委鄭汝芬因為選區的一位阿伯在臺北捷運內喝水吃藥被罰、回家之後向她陳情,將發起立
            委聯署提出「大眾捷運法第 50 條條文修正草案」,放寬捷運系統禁止飲食規定,增訂飲用
            水不受限(只限白開水,不包含加了其他添加物的飲料如碳酸水飲料或果汁)。報導一出,
            立即在網上引起熱烈的討論,短短幾天、上百件的留言討論,絕大多數反對大眾捷運法修法
            開放允許在捷運上喝水。反對的理由多以維護環境清潔為思考,認為開放捷運喝水,乘客在
            移動的捷運上把水撥出、翻倒的機會很多,而在捷運營運期間無法打掃、但人進人出踩來踩
            去的情況下,車廂地板很快就會骯髒,地上留下的水漬也容易讓人滑倒、造成意外。或者,
            今天開放了白開水,明天是不是就需要開放其他飲料 ? 這樣撥出、翻倒時,含糖飲料造成的
            前述問題會更嚴重。即使沒有明文開放白開水以外的飲料,多位網友指出,依照臺灣人的習
            慣,馬上會有人將其他種類的飲料帶進捷運。這還不談乘客喝完水後隨手丟棄在車廂中、站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