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3 - 捷運技術 第46期
P. 223

捷運技術半年刊 第46期                                            217



                 民國80年捷運局所完成之後續發展路網評估則是著重於路網結構之再檢討,先分析捷運
            路網配合都會區未來發展構想之關係,再研析各捷運路線於都會區中心構成不同路網型態及

            營運方式(包括“L型銜扣路網型態"、“內環服務路網型態"、“格狀路網型態"),並
            利用系統規劃方法評估比較其優劣,以確立都會區較佳之中心路網架構,評估項目包括運
            輸、經濟、財務、工程、營運、都市發展、環境衝擊。
                 早期所提路線為多條共軌集於臺北車站一點之轉車理念,後因市區向東往信義計畫區發
            展,共軌行車又有營運限制,乃擴大交會點成一內環區,增大直接服務範圍,兼可提供各向
            轉車服務。基本上,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路網(如圖1)架構是以舊市區為中心,以數
            條“L”型的路線相互銜接成格狀服務,約有12處的轉乘站,使旅客經一次轉乘即可到達市區
            任何一點。L型路線是聯接兩尖峰最大承載運量相當之運輸走廊而成,可以提供市中心以外
            民眾進入市中心後有較多的選擇、吸引點。且經評估顯示,對非多核心都市而言,L型路線
            可提供市中心有最佳服務,是較佳的路網型態且有助於營收,另因路線兩端運量相稱,可提
            高車輛利用率,降低空車率。因此,為配合臺北都會區發展,臺北捷運路網架構確定為新
            店-松山線(綠線)、淡水-信義線(紅線)、中和-新莊、蘆洲線(橘線)、南港-板橋
            土城線(藍線)及文山-內湖線(棕線),一條路線一個顏色,換車與轉乘站一目瞭然,以
            因應區域均衡與多面向發展之目標,且符合大多數臺北都會區旅客的期望及旅運需求。此一
            路網架構經98至99年臺北都會區家戶訪問調查,證實仍符合目前與未來都市發展需求。









































                                          圖1 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路網示意圖

                 另對於捷運路線間的轉乘亦已整體考量,採「同層對向轉乘」,在同一層不同側月台換
            邊轉乘即可,旅客並不需要出站再進站,以提供旅客最大便利性(如圖2)。包括可供綠、
            橘線轉乘之古亭站,紅、橘線轉乘之東門站,紅、綠線轉乘之中正紀念堂站及綠、藍線轉乘
            之西門站。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