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1 - 捷運技術 第46期
P. 211

捷運技術半年刊 第46期                                            205



            (四) 建立系統識別模式:

                 系統識別為非破壞性檢測的一種,其重點在建立結構物之初始振動模式,當地震發生
            後,再次建立新的結構物振動模式,並將初始與地震過後的振動模式進行比對,藉由動模式
            的改變,反推結構物受損狀態,並可進一步補強。現行判斷結構物安全之鑑定,多以結構外
            在狀態做為評估依據,而系統識別則可分析結構物內在是否遭受破壞,使得耐震力降低,而
            在下次地震時遭到更嚴重的破壞。本系統之監測數據,可做為系統識別之判斷參考,增加結
            構安全判斷之準確度。
            (五) 長期行車振動監測:
                 捷運列車行車所造成之振動,有時會對沿線民眾生活或是精密設備造成影響,因此長期
            振動監測為未來環境監控不可或缺之項目。本系統之強振儀由於靈敏度極高,搭配高動態範

            圍之記錄器情形下,可量測極微小之振動值。未來若有需求,可藉由軟體升級,自動分析行
            車振動值,並做為改善行車振動之參考。


                                                      四、結語


                 當初設計本系統時,即已考量未來擴充之可能性。因此在行控中心資料整合系統與資料

            庫端,已預留RS-422端口,同時軟體介面也預留未來新增資料匯入之空間。後續完成之信義
            線與松山線車站端監測系統,只要遵循現有系統之資料格式與通訊協定,即可整合進目前之
            系統與資料庫。由於不同線路不同車站之資料,最後均以統一格式儲存於資料庫,日後不論
            是管理者或是使用者,均可輕易管理本系統或是從本系統下載資料。
                 此外本系統之軟硬體架構之設計採客制化模式,因此十分具有彈性,未來不論是硬體性
            能升級,軟體新增功能,甚至是使用者介面擴充,均有預留空間,讓本系統可隨著使用時間
            增加,功能越來越完善、運作越來越穩定。
                 由於臺北盆地特殊的地質條件,地震發生時震波放大明顯,即使是遠距離地震亦有對盆
            地內重要設施造成破壞的可能性。因此捷運局自新莊蘆洲線開始,於每條新建路線上選擇部

            分車站建置地震監測系統,並且於行控中心設置資料整合系統與資料庫。希望藉由對地震的
            加強監測與長期收集地震記錄,提供給設計單位做為後續新建工程耐震設計之參考,以達抗
            震減災之最終目的。
                 此外除了設計回饋,本監測系統之應用範圍還包括了結構物安全評估、行車安全輔助、
            系統識別模式建立、長期行車振動監測等,同時還預留未來整合其他新建車站地震監測系統
            以及軟硬體升級之空間,以期讓本系統發揮最大之效能與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乾盈、蔡永龍、葛滿龍、張漢忠,(民83),「以淺層反射震測調查臺北盆地第三紀
                基盤構造」,「臺灣之第四紀」第五次研討會暨「臺北盆地地下地質與工程環境綜合調
                查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169-175
            2.   辛在勤,(民82),「臺灣地區強地動觀測計畫」,臺灣地區強地動觀測計畫研討會論
                文摘要,1-10
            3.   簡文郁、張毓文、溫國樑、羅俊雄,(民91),「臺北盆地地盤效應分析」,結構工
                程,17,3,3-17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