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2 - 捷運技術 第46期
P. 192
186 賴宗裕、蘇偉強 捷運建設財源籌措引用TIF(Tax Increment Financing)制度之探討
一、前言
長期以來,各縣(市)透過土地開發來實踐經濟成長的願景,使得多數人居住的都市地區
逐漸向外無秩序地擴張,都市發展型態因而被扭曲,明顯出現所謂去中心化或是郊區化的蔓
延蛙躍發展現象。蔓延化與郊區化將造成環境敏感地區的破壞,以及大量農地變更,通勤旅
次增加,提高能源消耗,郊區公共設施需求提高,惡化地方財政等。低密度的蔓延蛙躍發展
會比高密度的發展模式花費更高的成本,係因蔓延發展衍生交通旅次增加及汽車使用的提
高,使得公私部門必須增加更多的經濟成本以解決環境的外部成本;另者,低密度的使用者
相對稀少,造成公共設施成本的上升,以及管理成本的提高,加重地方財政負擔。
持續不斷的蔓延發展,造成土地資源開發總量超乎人口及產業發展之需要,開發區位
不當衝擊地方公共財源之合理配置,城鄉風貌嚴重失序,引發美國在90年代中期又興起新
成長管理(new growth management)策略的探討,這項名為智慧型成長(Smart Growth)的
方案,延續成長管理之理念,並加入都市設計與建築設計兩項元素,以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之概念,限制都會邊緣地區的不當成長,提倡內都市的再投資與環境改造,
重塑都市空間意象,強化都市的適居性,建構大眾運輸導向之發展模式(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以下簡稱TOD),以達引導人口及產業的回流【賴宗裕,2011:69】。TOD係
透過大眾運輸系統之建構,引導居住、工作、購物、休閒等活動空間於大眾運輸路線廊帶上
有秩序之分布,以形塑高可居性、可及性及有效率的都市發展型態與土地利用模式【李家
儂、賴宗裕,2007:31】。TOD主要透過3D-密度(density)、多樣性(diversity)及設計
(design)三個面向,企圖引導都市發展,降低都市不當的向外擴張型態,提昇內都市之土
地使用密度,以提高土地開發及公共設施配置之效益,並改善交通運輸機能。
TOD規劃已蔚為國內外之潮流,但國內實務上卻面臨一最根本的問題-資金不足之限
制。造成該限制的原因有二:
1. 成本與收入財務收支落差大
由於捷運建設興建支出龐大且回收期長,而須透過中央計畫型補助款之預算編列
予以支應,但回收資金卻僅有票箱收入(票價低)、附屬事業收入(約是票箱收入的
某百分比)或聯合開發收入(部分須償付開發成本)等,收支不對稱之情況造成相當
大的財務缺口,形成較高的投資風險,影響TOD發展規劃之實務操作。
2. 捷運外部效益未予以內部化
捷運建設財務缺口大,加上地方財源有限,以致地方難以自行負擔,故須透過中
央計畫型補助款之協助。但現行財政收支劃分法及財政補助制度,導致地方易於依賴
中央財政補助。然而,全球經濟不景氣,中央政府財政亦愈形緊縮,無法滿足各縣
(市)的補助需求。在各縣(市)補助需求重擔多落於中央政府時,相較之下,自台
北都會區捷運系統開通以來,捷運車站周邊發展相當顯著,促使站區毗鄰土地房產價
值上漲,間接增加地方政府相關土地稅收,但該外部效益實際上是因捷運建設所造
成,卻未內部化為自償性財源挹注至捷運建設,造成投入與收益的不對稱問題。
反觀美國「稅收增額融資制度(tax increment financing, 以下簡稱TIF)」,為地方政
府常用之財務自償工具,用以解決地方財政困境。透過稅收增額融資特區(tax increment
financing district, 以下簡稱TID)之劃定,確認稅收計算基礎,收取未來價值(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