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捷運技術 第44期
P. 30
24 丁壇 曾昭容 王偉 林炫洋 新都會未來發展的遠景
一、新都會、新捷運
(一)北北桃新都會-在全國的未來發展定位
行政院於99年2月22日核定「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計畫」,提出全國「一點多心」網
絡佈局模式,桃園縣定位為國家首要門戶,以經貿核心、創研與文化國際都會及
高科技產業帶為發展目標。而北部區域是臺灣政治金融聚集之都會核心,擁有最
重要海運雙港(臺北港、基隆港)及國際空運門戶(桃園國際機場)、完備的都會捷運
網絡及生態觀光資源,隨著高速鐵路與北宜高速公路的全線通車,已把整個北部
區域整合為半日生活圈;內政部營建署98年的臺灣北部區域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
(草案)以「永續的、創新的、效率的領先都會區域帶領臺灣與全球接軌,避免邊緣
化」為宗旨,將北部區域定位為3大空間發展策略軸,包括都會成長軸、生態保育
軸、地景觀光軸三個發展軸帶,桃園縣屬於西部都會成長軸,其重點發展策略之
一為「建構臺北-基隆及桃園航空城等自由經貿門戶,提升海空運輸服務,營造
亞太樞紐位置」,於海運部分朝整合型港埠運籌管理體系發展,空運部分則需整
合開發機場周邊土地,導入商業與生活機能,提高機場周邊土地開發率,推動國
家門戶升級轉型並提升首都機能及其周邊土地功能。因此,未來空間結構的分工
上,必需藉由區域合作廊道的發展與建立,促進臺北市與其他核心產業城市之間
的合作,發展成為多核心的網絡結構(如圖1)。
(二)全球化經濟活動的新核心-航空城
在21世紀,飛機對城市的影響如同20世紀的汽車一樣顯著。在全球競爭的潮流
中,機場時代隨之興起,不僅對時間敏感的貨物處理及分配設施被吸引到門戶機
場,也由於全球服務經濟快速往前邁進,機場成為吸引長途運送的公司總部、區
域辦公室及專業組織協會的磁鐵。以機場為中心的商業發展也使其成為引領都市
發展的發動器,因為其本身就是就業、購物、貿易、商業聚會及休憩的目的地,
這些非航空機能及商業土地使用已將不少城市機場轉變為機場城市。而機場城市
透過逐漸產生的廊帶、群聚及脊骨狀的機場關聯產業,逐漸引發一種新的都市形
式─航空城(Aerotropolis)。機場城市周邊的物業升值速度遠遠超過了城市其他地
區,甚至市中心區。機場不再只是轉運站,而是吸引相關產業的聚寶盆,亦是國
家競爭力的象徵;機場所在城市在各國政府的產業全球佈局中,扮演運籌樞紐的
重要角色。因此,世界各國無不傾舉國之力打造具競爭優勢的航空城,期能成為
全球人流、物流、金流、資訊流及科技流的匯流基地,進而帶動國家經濟之整體
發展。如韓國仁川機場、日本羽田機場、新加坡樟宜機場及荷蘭史基浦機場等,
近年來已成為區域轉運中心,機場及其附近土地整體規劃為航空城。
(三)海空雙港聯運形成的新都會
為因應全球競爭並提昇臺灣的國家競爭力,「桃園航空城計畫」列為愛臺12建設
之旗艦計畫;「國際機場園區發展條例」已於98 年1 月23 日公佈,航空城區域計
畫於99年5 月1 日施行,由交通部及桃園縣政府攜手共同推動航空城計畫,透過整
A4_(新都會未來整合的遠景).indd 24 2011/10/21 下午 05: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