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3 - 捷運工程叢書 精進版 - 7 捷運結構工程實務
P. 213

第四章 地下結構





                 4.3.2 地下結構物防水設計理念及滲透原因


                     目前對於防止地下水滲入地下結構之設計方式,可概分為防水方式(堵水)及排水方式
                 (導水),其設計理念分別說明如下:
                 一、防水方式(堵水)

                     ( 一 ) 利用適當之防水工法,防止地下水進入結構體內部空間。
                     ( 二 ) 可應用在地下水位高、水壓大之地方。以避免若採用排水方式時,其所需排水量

                           過大。
                     ( 三 ) 可應用在對地面沉陷敏感之都市地區。以避免若採用排水方式時,因排除大量地
                           下水而造成地面沉陷。

                     ( 四 ) 為隧道及地下結構物中最常採用之防水方式。

                 二、排水方式(導水)
                     ( 一 ) 利用洩水孔將結構體外側之地下水導入結構體內側後排除之,以降低地下水位高
                           程及其對結構體之側向水壓力。惟結構體外側需有一定厚度之透水層,以維持洩

                           水功能,並避免積水。
                     ( 二 ) 可應用在避免側向水壓力過大之地方,如一般擋土牆之設有洩水孔排水。

                     ( 三 ) 可應用在地下水不多之地方,如山岳隧道採用導水管方式排水。
                     ( 四 ) 由於在都市地區須避免持續、大量排除地下水,所以目前尚無都市中隧道及地下
                           結構物之應用實例。

                     由於產生滲漏的原因很多,因此可經由設計、使用材料、以及施工方式等多方面來探討:
                 一、設計考量

                     有些工程的設計者,常因設計是紙上談兵的技術,未能考慮到施工環境的狀況及施工者
                 的素質,而將防水機構設計過於複雜,造成施工上的困難,進而導致防水效果的失敗。另有
                 些設計者,則是對於地下結構物防水問題,認識的不夠透徹,而造成對產生滲漏水因素考慮

                 上的欠缺。以下僅就地下結構物防水技術上的特點概述之。
                     ( 一 ) 地下水壓力

                                防水設計上較少會注意地下水流的影響,然而由於地下水位常因季節的不同、
                           地下水的抽用、水庫的新建等原因而產生地下水流造成影響。這水流將對皂土類
                           的防水膜,產生稀釋作用,減低其防水性。另亦將帶走止水灌漿的藥劑,使其無

                           法在預定位置產生固結作用。
                     ( 二 ) 地下結構物的龜裂

                                臺北捷運系統土木設計準則(CEDC)中,對於地下結構物是有裂縫的檢核要
                           求,另臺北市區鐵路地下化東延松山案(松山專案)對於裂縫亦作相同的要求,
                           其中部分區段更採水密性混凝土設計;地鐵處特別針對水密性混凝土訂定更嚴格

                           的設計準則,其內容概述如下:






                                                           19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