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8 - 捷運工程叢書 精進版 - 34 捷運高架車站建築造型設計
P. 178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桁架中一根根擦拭的,而使用長柄刷清理污垢是無法構到的,因此在設計時,後續的維護清

            潔需求應該是相當重要的一項考量因素。
                 歐洲因為地狹人稠,其都會區中大眾運輸系統較發達,搭乘的人數也較多,而私人運具

            (小汽車)之使用限制較多,因此其軌道工業技術則較發達;而北美地區(美國、加拿大)
            是地廣人稀,私人運具使用方便,而大眾運輸系統較不發達,通常須要透過低廉的費率及優
            美的室內裝修才足以吸引旅客搭乘。這些特性可以由不同地區之總顧問所訂定之設計規範來

            觀察其差異性,當英國捷運顧問公司(British Mass Transit Consultants – BMTC)擔任總顧問
            時,其所訂定之設計規範較強調功能需求及界面整合,而不會著重在建築裝修方面;但是當
            美國捷運顧問公司(American Transit Consultants – ATC)擔任總顧問時,就比較重視建築造

            型及裝修材料,當時為配合六年國建的政府政策,所訂定的建築目標:臺北都會區捷運系統
            之車站及附設建築物,應向全世界展現為中華民國之「櫥窗」,說明車站及安全設施非但能
            滿足捷運系統機能,且以其高品質建築設計表現國內經濟蓬勃發展及科技進步之意象,讓臺

            北民眾能引以為傲。而此目標在後期路網細部設計顧問服務合約中,已經被修正為:車站及
            附設建築物應藉由高品質建築設計滿足捷運系統之功能,且能傳達具現代感及文化藝術特質

            之國際化都市印象。也許因為是臺灣第一條捷運系統,有其無可逃避的歷史任務;但是要求
            一項運輸工具去扮演國家的櫥窗是否太沈重了一點,而建築師的角色在捷運系統中有過度膨
            脹的嫌疑,至於臺北捷運當初標榜的四大目標:安全、便捷、舒適及美觀中,讓臺北民眾引

            以為傲的是安全、便捷及舒適的車站環境,而美觀是考驗設計者及審議者在技術、預算及藝
            術涵養中如何取得平衡點。

            4.6.3 自然通風 vs. 局部空調


                 木柵段於車站之公共區(車站大廳及月臺)並未設置空調或機械通風系統,因部分區域
            為密閉空間,且車站規劃設計時亦無上、下通風對流設計,加上室外陽光之輻射以及傳導熱
            進入密閉空間後,以及旅客本身移動之熱量而產生室內之溫升效應,因而導致夏季較悶熱之

            不舒適情況發生;經與捷運公司討論相關需求後,建議採用局部空調的方式以提高服務品質,
            並改善木柵段的缺失。

                 車站月臺區域為開放空間,平常以自然通風為主,但是當自然通風量不足或空氣品質不
            佳時,則採機械通風,而若月臺上溫濕度升高至旅客感覺不舒適時,則供應局部空調予以冷
            卻,以提高候車旅客之舒適感。

                 由於針對大區域之環境空間中只有少數人員使用時,提供整個區域之空調系統是相當浪
            費而且不經濟;而局部空調之設計,是將送出的冷卻空氣直接針對停留於月臺區域候車時間

            較長之旅客,以適當的氣流吹送,而其他區域則不予供應,以節約能源,並期望能在炎炎夏
            日中有涼爽舒適的感覺。
                 由於月臺寬度平均約在 3m 左右,局部空調供應時,將外氣引入降溫後,經由風管之出

            風口送風須涵蓋月臺的範圍,而當出風口吹出距離 1m 時,其氣流速度約為 3.5m/s,出風溫
            度約 25C,其身體感受到的溫度約 23C,而人體最感舒適的區域約在 1.5m 至 2m 高度間,




           158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