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捷運技術 第60期
P. 68
58
二、新設計方案的結構挑戰 為基地東西向軸線定義,兩基地之
基座以公益性國門客廳連通,並重
原設計起於民國 94 年,係由日
新大幅度的調整建築整體設計及量
本建築師槙文彥與潘冀聯合建築師
事務所提出,D1 聯開大樓為地上 76 體配置。
新設計係由美國 Skidmore, Owings
層,總高度 322.2 公尺,在 54 層以
& Merrill LLP(SOM)與三大聯合
上的平面配置順時鐘旋轉 14.5 度;
建築師事務所提出,D1 聯開大樓為
C1 聯開大樓為地上 56 層,總高度
地 上 70 層, 總 高 度 360 公 尺;C1
243 公尺,在 38 層以上的平面配置
聯開大樓為地上 53 層,總高度 280
逆時鐘旋轉約 14.5 度,如圖 2 所示。
公尺,塔樓造型由下而上漸變漸縮,
台北雙星在「臺北車站特定專
使兩棟間距漸寬,維持視覺之穿透
用區 C1、D1 東半街廓聯合開發區
性;塔樓邊角以圓角方式處理,呼
(捷)細部計畫案都市設計管制要
應周邊文化資產之圓角印象,如圖 3
點」補充設計規範事項的架構下,
所示。
在 C1D1 兩基地南側以臺北長廊作
圖 2 圖 3
MAKI 方案之結構模型 SOM 方案之結構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