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捷運技術 第60期
P. 71

60                                                                                           61




 難以在已建成基礎及基樁進  計中,直接透過結構動力學和空氣
 行結構補強,需充分利用原  動力學的結合使得建築量體具有良

 配置的基礎及基樁,其中於  好的可行性,並保留重要的設計元
 兩基地中間的抗浮樁,可作  素,整體團隊可以更踏實的發展設

 為裙樓量體擴大的基石,原  計,通過此方式,結構風力和量體
 則不對基礎進行結構補強。  外觀的相關議題,可以在前期設計
 (五) 結構設計上原則將力量傳遞  階段得以有效率的收斂,取得合理

 至具有餘裕且可靠的路徑,  的建築與結構整合方案。
 可降低工程風險,以最少量  由建築師起手發展的各式塔樓
                 圖 4
 補強作為設計目標。  量體外觀方案,結合結構工程師所  結構風力與塔樓外型評估比較
 (六) 結構設計在使用性狀態及強  分析的塔樓結構動力參數,在透過
 度極限狀態下,除以彈性分  風 洞 試 驗 以 HFFB 技 術(High-

 析成果進行構件設計外,亦  frequency force balance technique)進  再藉由數組的外伸桁架(Outrigger)  混凝土結合組成,如圖 5 及圖 6 所
 需進一步採用非線性彈塑性  行基地周邊地形地貌與塔樓結構的  將核心筒與外框鋼柱剛性接合,會            示,具有以下特點:
 分析驗證整體結構系統的韌  互制分析評估,其中包含塔樓角隅  進一步降低塔樓底部的傾倒彎矩。            (一) 提供比傳統的鋼筋混凝土剪

 性機制及構件的消能行為。  產生的風渦散效應及透空風層等形  由於 D1 塔樓投影範圍的地下層                   力牆或鋼板剪力牆更高的勁
 式進行模擬,最終在可控制的範圍  空間主要屬於聯開範圍,且不影響                                  度與更大的強度,更適用於
 二、空氣動力學的量體最佳化研究
 內,形成具有多方共識的方案,即  車行及人行動線,因此提出了另一                                  超高層建築的結構系統。
 為了增加 C1 / D1 聯開大樓之  個在勁度及強度都更大的替代方案,                      (二) 牆體內混凝土在未發展出強
 現 有「 玉 杵 」 方 案(Jade Column
 建築物總高度至 280 / 360 公尺,  以複合鋼板剪力牆系統替代特殊同                            度前,仍可靠鋼板提供一定
 Scheme),如圖 4 所示。
 除了在建築設計上的量體分析研究  心斜撐系統,但 C1 塔樓則完全不                                的支撐強度,因此完全適用
 及帷幕牆設計策略等造型設計外,  三、 D1 塔樓結構系統變更-複合鋼  同,其投影範圍的地下層空間主要              鋼構造的製造組裝流程,同
 結構設計上需控制新方案設計載重  板剪力牆(C-PSW / CF)  屬於機場捷運範圍,且會影響人行                樣具有可迅速組裝的特性。

 的力量傳遞路徑,使其不會對已建  既有結構系統配置核心筒的斜  動線,因此無法一體適用。              (三) 整體牆斷面鋼板與混凝土的
 成塔樓鋼柱造成額外的負擔,因此  撐構架作為塔樓主要的側向勁度來  複合鋼板剪力牆系統(Composite             複合行為需藉由拉桿及剪力
 目標為外部的結構風力需控制與原  源,因應新設計方案的建築物總高  Plate Shear Walls-Concrete Filled,   釘共同提供,並假設牆體受

 設計相當。  度提升,塔樓核心筒需要相應提升  C-PSW / CF)是一種具高效率的側                      力變形後,其橫斷面仍維持
 本 案 台 北 雙 星 委 託 Rowan   結構系統的側向勁度,並搭配外框  向力抵抗系統。C-PSW/CF 係由兩片     平面。

 Williams Davies & Irwin Inc.(RWDI)  韌性抗彎矩構架,形成二元系統,  平面鋼板以拉桿及剪力釘與內部的
 作為風工程顧問,在前期的建築設  側向剪力由核心筒抵抗,同時塔樓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