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捷運技術 第60期
P. 75

64                                                                                           65




 行相關施工性的驗證及檢討,如圖 8  北雙星、承攬的營造廠、鋼構廠及  四、非線性彈塑性分析            測地震紀錄尖峰地表加速度(PGA)
 所示,包含鋼構的製造、運輸、現  專業營建管理(PCM)建立 C-PSW  強地動作用時通常會導致結構       均正規化至 0.4SDS(0.24g),並採

 地吊裝銲接以及採水平繞管模擬超  / CF 在鋼構及混凝土工程的品質保  構件超出材料線彈性範圍的反應,      時域分析法調整地震歷時,製作與
 高層的 SCC 灌漿,藉由模擬施工尋  證及允收標準。  為了較精確地評估建築結構在最大              臺北二區 475 年回歸期的設計地震

 求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問題,可供台  考 量 地 震(MCE)、 設 計 地 震                    (DBE)反應譜相符的人造加速度
                                                           歷時,再縮放至 30 年回歸期的中小
                 (DBE)及中小度地震(SLE)作用
                                                           度地震(SLE)及 2500 年回歸期的
                 下的結構行為,考慮結構構件的非
                                                           最大考量地震(MCE)反應譜,因
                 線性行為,並採取非線性歷時分析
                                                           此總共為 11 組與設計反應譜相符的
                 進行模擬,且其結構性能評估準則
                 係 參 照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人造地震歷時,每組具有 3 種地震
                 Engineers(ASCE)所出版之 ASCE                  水準,且包含兩正交水平向之地震

                 41-13 [3];Tall Buildings Initiative       歷時,圖 9 為與設計地震相符之人
                                                           造地震水平加速度反應譜,其中上
                 (TBI)所出版之高樓結構性能設計
                 指引 [4] 及 Los Angeles Tall Buildings       圖為 NCREE 選取的 6 組 2 水平向地
 2021/11 鋼構製造  2021/12 鋼構吊裝                                震歷時,下圖為本次新補充的 5 組 2
                 Structural Design Council(LATBSDC)
                                                           水平向地震歷時
                 針對洛杉磯區域所出版之高樓耐震
                                                                D1 塔樓在各時程的降伏順序類
                 分析設計替代流程 [5] 等參考文獻。
                                                           似,以在最大考量地震(MCE)下,
                      本案強地動紀錄選取鄰近工址
                                                           消 散 能 量 耗 能 最 大 的 時 程
                 的測站,並能確切反映臺北盆地的
                                                           331TAP020 說明,在 18 秒時,高樓
                 效應,仍以 921 及 331 地震的實測
                                                           層 EBF 連桿梁、核心筒 X 向鋼梁及
                 紀錄進行模擬與調整,由於本案前
                                                           外框鋼梁開始降伏,並開始逐漸往
                 身「臺北車站專用區 DA115 標」曾
                                                           塔樓中低樓層發展,22 秒時,EBF
                 在民國 98 年 3 月委託國家地震中心
                                                           連桿梁、核心筒 X 向鋼梁及外框鋼
 2022/05 混凝土泵送試驗  2022/06 混凝土鑽心取樣  (NCREE)進行動態分析輸入地震
                 研擬,故已有 6 組與設計反應譜相                         梁之塑性鉸在塔樓低樓層迅速發展,
 圖 8                                                       剪力牆亦開始有塑性鉸在塔樓底部
 C-PSW/CF 實體模型試驗  符之地震紀錄,惟依照 TBI 指針對
                 於輸入水平地震紀錄的要求,本次                           產生,並往上發展,至 50 秒時,塑
                                                           性鉸幾乎發展完成,如圖 10 所示,
                 再補充以達總數為 11 組鄰近工址之
                                                           後續時程已幾無變化,僅有第 1 組
                 臺北盆地實測地震加速度歷時。實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