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捷運技術 第57期
P. 54
44
壹、前言 的調整與改善,使其能更加符合民
眾使用需求。但從過去大眾運輸相
台灣社會面臨快速都市化的進 關的研究能發現,其研究議題都僅
程,積極推動大眾運輸發展,希望 單一探討捷運外部環境,而鮮少考
以此因應全球暖化、都市蔓延、交 量到內部空間的整體人行流動,尤
通壅擠與環境污染等議題。綜觀台 其對於大眾運輸場站內部人行路網
北捷運通車 26 餘年,已逐漸改變民 結構的連結性,對於碳濃度的影響
眾日常交通習慣,如台北捷運系統 關係相關研究較為欠缺。對於民眾
由 1996 年的單日平均運量僅約 4 萬 而言,以步行搭乘大眾運輸的過程
人次,發展至 2019 年(新冠疫情爆 是需要完整的掌握步行資訊,如民
發前)單日平均運量已突破 216 萬 眾在步行途中道路環境是否便捷、
人次,期間大幅成長 54 倍之多,可 步行環境是否舒適等,可見如何塑
見捷運系統已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 造大眾運輸場站內部良好的步行環
重要的運輸工具。因此,捷運場站 境,成為落實TOD理念的首要議題。
周邊人行路網連結性日漸受到重視, 此外,除了探討捷運內部人行
尤其在垂直式立體混合的發展下, 路網結構的連結性與人群的流動關
捷運場站內部的步行環境更經常受 係外,如何結合捷運內部空間環境
到行人使用。 配置的討論,以此分析步行動線選
就步行者需求而言,進入車站 擇對於碳濃度的影響關係;且民眾
內部空間後將會不斷進行選路行為, 在體會大眾運輸環境的過程中,勢
而步行的便捷程度,勢必會造成碳 必受諸多議題所影響,如 Frumkin et
濃度的影響,不僅會造成路徑選擇 al.(2004)研究 [2] 認為選擇非機動
上的差異,更會使人流聚集現象產 性的旅運,可以改善身體健康、增
生變化,其中如何考量民眾使用大 加與街坊鄰居的社會關係及減少碳
眾 運 輸 的 行 為 至 關 重 要, 如 同 排放量;Ewing et al.(2003)[3] 與
Crawford(2010)研究 [1] 指出,改 Frank et al.(2005)[4] 並指出在都
善運輸環境最佳的方法,即為深入 市蔓延地區,隨著汽機車使用率增
瞭解使用者行為,並透過討論其背 加,人們對於步行活動因而減少;
後所代表的意義,來進行整體環境 其中,舒適友善的步行環境更尤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