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捷運技術 第52期
P. 52
48 姚大民、廖純璋、方進德 松山線共同管道工程規劃設計理念
電討論同意以較小規模管數配合串、並聯本區既有電力人、手孔方式,以完成松山線
共同管道電力系統最後一哩,並得以建全本區電力系統;另針對G21車站區,因無足
夠用地及空間可供共同管道以潛盾隧道通過,故車站上方之共同管道以箱涵型式置於
車站上方頂版較低處(詳圖8)。
圖8 車站上方共同管道配置圖
(三) 共管總監控中心設計簡介(原「管理中心」,依新工處決議調整)
共管總監控中心係掌控全線共同管道之整體安全狀況及應變處理之集中監視控制中心,
其功能包括監視、控制儀器量測(整體監視、火災監視、氣體監視、水位監視、管道內溫
度、出入管道管理、警報、聯絡、受電、各項電源控制、照明、排水幫浦、通風扇)及設
備、運用管理(機器管理、收費管理、報告資料等)等。
本計畫總監控中心採地下化設置,總監控中心之空調機房、緊急發電機房及油槽室等機
房空間獨立設置,不與捷運設施共用空間,使總監控中心即使在遭遇地震、水、火災等緊急
狀況時,不至於受到影響,得以獨立維持運轉;另其出入口係採獨立設置,以利人員或機具
進出、管理。
松山線共管總監控中心實際設置於G18車站地下夾層西側機房區,室內淨面積約800平
方米;出入口使用捷運車站A出入口,但通道與旅客分開,不與旅客動線混淆;共管總監控
中心與捷運設施以結構牆阻隔,並設置水密門,以避免一旦洪水入侵導致連通漫流。
(四) 主幹管通風量計算原則
依據與台電討論之『松山線共同管道工程機電及附屬設計之相關規定』如下:
1. 電力管每條22.8kv之發熱量,為6.49w/m.cable 。
2. 電力管每條161kv之發熱量,為0.13w/cm.cable 。
3. 自來水管無發熱量,但須考量每30分鐘換氣一次。
(五) 地面突出物配置說明
1. 通風口
依據「共同管道工程設計規範」第3.8.2.2節之規定,通風口之設置係採自然通風
口、強制通風口交互設置,以間隔200m設置一處為原則,另依交通局於94年4月召開
之「研商捷運松山線共同管道突出物對南京東路(新生北路-塔悠路)路型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