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捷運技術 第48期
P. 58
54 黃荻昌、邱照庭 臺北捷運跨越四分之一世紀—「交通捷運」的影響與「文化捷運」的開創
隨著科技化、全球化,人類社會的相互依賴越來越緊密,而相對的人與人的相互信賴則
更顯得重要。在臺灣臺北捷運的公用場域中,我們正面對形塑新大眾文化的任務,而將捷運
建設由初期的交通建設,如今的整合都市發展建設,再躍昇到薰陶市民素質與生活水準的文
化建設上,這種文明化旅程,將是下一階段臺北捷運眾多的可能性之一,也是引導未來可以
具體把握的真實議題 ( 而不是經常出現的空泛假議題 )。以下將引錄洪如江教授的文明城市
論、黃令名先生的後現代化超越論,透過集結感動的情操,逐一發展出有利行動的作法選項。
1. 洪如江教授的邁向永續文明城市論
洪如江教授素以文明工程的態度,導引工程朝向文明的成長、免於文明的衰落甚至死
亡,而循循善誘提醒學子。他綜合晚近城市文明的思潮遠見[8],提出了邁向文明城市
的十個目標備忘錄,條列如下,可供都市與捷運建設者參考:
(1) 減少災害、改善治安。
(2) 真、善、美的城市工程。
(3) 降低溫室氣體之污染,達京都議定書標準。
(4) 公共設施現代化與維修。
(5) 親水河岸達 90% 以上。
(6) 綠色城市。
(7) 解決交通問題。
(8) 大幅提昇滲水鋪面的比例。
(9) 改善弱勢或少數族群的居住環境。
(10) 提高文化產業與觀光產業之排名。
以上的 10 項目標,除供捷運建設參考外,亦可以提供都市發展、文化發展、交通發
展部門作為城市再生的目標。
2. 黃令名先生的後現代化超越論
黃令名先生針對未來捷運的發展,書寫了臺北捷運「現代化」之後的三願。黃令名先
生認為臺北捷運在過去 25 年來,可說是臺灣現代化的新建構者;唯在今後臺灣社會的發
展中,臺北捷運持續帶領臺灣的建設前行,他認為臺北捷運的時代性,可以「隨民主化而
生,向深化民主而行」的生命節奏,創新展現後現代化的超越。[5]
他建議臺北捷運可同時開展三個面向:參與、文化以及擴散。這三個面向皆是臺北捷
運人在許多重要的創新與技術實踐過程中體現的原則,也是面對困境的可能解答。參與、
文化以及擴散,前者參與乃指臺北捷運的建設能「更開放、更多參與,與更民主」,至於
後者擴散,乃和洪如江教授兩個城市觀點一樣,希望臺北「捷運人」能運用二十多年來累
積的經驗與知識,將捷運與城市的各角落整合在一起。他心平氣和的寫出他年青人對捷運
現代性冰冷、過度理性的文化想像,並提出臺北捷運團隊在文化面向發展的可能性 - 臺北
捷運團隊可以在既有「現代化」的基礎上,透過空間、規劃過程與工程方法、營運等機制,
追求一種重視都市歷史記憶、擁抱庶民文化、營造友善與開放環境的觀點與實踐。他語重
心長地說:「捷運系統每天與成千上萬的人互動,應建立屬於捷運本身的「人味」,訴求
在步調快速的都市中如何提供「溫暖」。[5]
( 三 ) 重新運用臺北捷運的藝術性(Representing the MRT Art)呈現都市文化內涵,以形塑文
化場域化育有情生命
曾經旅法葉昭甫博士對國內捷運藝術與捷運公共藝術,倡議了捷運藝術靈魂論[7]的
必要性,葉昭甫博士提供了「世界浪漫之都巴黎」的作法心態,來鼓勵我們尋找捷運藝術的
靈魂。葉博士撰述巴黎地鐵的藝術誌,他寫道:「過去巴黎人對於生活的追求與文化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