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1 - 捷運技術 第48期
P. 121

捷運技術半年刊  第 48 期                                            117



            2. 採用雙圓型潛盾(DOT)工法

                    臺灣桃園機場捷運線 CA450A 標潛盾隧道路段從忠孝橋三重側至捷運松山線北門站
               (G14)之西側止長約 1580m。因其穿越淡水河河床、兩側堤防及環快高架橋基礎,除了
               線形考量河床沖刷、基樁衝突托底等相關問題外,尚有隧道逃生安全及維修需求所必要設
               置之連絡通道。回顧過去臺北捷運皆採用傳統單孔雙圓潛盾隧道,迄目前為止,尚未有於
               河床下方開挖連絡通道之施工案例,主要之原因為其施工困難度及風險極高。經定性及定
               量評估比較傳統單圓及雙孔潛盾隧道 (DOT) 之優劣得失,而考量引進雙孔潛盾隧道。由
               於其是二連型雙孔型斷面,可直接設置連通門,而免除若採傳統單圓雙孔潛盾工法之條件
               下,在淡水河下方設置連絡通道之施工風險。雙孔潛盾隧道 (DOT) 於 1981 年由日本開始
               開發,1988 年證實實驗,1991 年完成首件工程,至今在日本及中國上海已完成 18 件工程

               實績,其中有 16 件運用於地下鐵工程,最小覆土厚度 4m,最小曲率半徑 Rmin=102m,
               最大坡度達 5.9%,施工廠商超過 25 家,潛盾機製造商有 3 家,技術上已是一相當成熟之
               潛盾工法。捷運局在提升與促進國內潛盾隧道技術之理念下,引進此一新工法,目前並於
               99 年 9 月 7 日順利到達 G14 車站,對後續路網無論在穿越河床或有用地不足等問題時,
               增加工法之選擇與信心(詳圖 2、3 及 4)。
















            圖 2  雙圓型潛盾機                      圖 3  潛盾破鏡到達                     圖 4  拆機後全線貫通

            (二)品質功能考量

            1. 自充填混凝土(SCC)
                    傳統混凝土具有早期水化熱高、溫度上升率高、乾縮潛變大,且捷運工程結構體鋼筋
               間距較密而產生混凝土澆鑄不易等缺點,故為增加混凝土水密性及提高施工性,所謂自充
               填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以下簡稱 SCC)才應運而生,SCC 係指澆置過程中
               不需施加任何震動搗實,完全藉由自身之充填性能即可完全鋼筋間隙及模板各角落之混凝
               土。SCC 適用於鋼筋密集、斷面過大或過於複雜造成振動搗實難度高、大面積或大體積耗
               時耗力之澆置場合、外觀要求高或外型複雜之結構物。以地下鐵路工程或捷運工程而言,

               均具有前述之特性與需求,若能落實使用 SCC 施工,則此類問題均可迎刃而解。採用高
               流動性與高水密性之 SCC 於捷運地下車站及明挖覆蓋隧道結構中,則可改善捷運工程高
               配筋量造成混凝土品質不佳之情形。國內於 1996 開始研發,2004 中國國家標準 (CNS) 頒
               布有關自充填混凝土流動性之試驗法。由於本項材料已有國家標準且成效良好,故本局已
               將本項制定為施工標準規範內來執行,傳統混凝土與 SCC 之品質比較如表 2 所示。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