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9 - 捷運技術 第45期
P. 209
捷運技術半年刊 第45期 201
路道路中心北側1m,調整至板南路處道路中心西側1m。
Y11站與Y12站間上軌(下行線)高程控制於EL.124.6~EL.125.2,而下軌(上行線)高程
控制於EL.116.9~EL.117.5。兩軌以半徑R= 50 m圓曲線由中山路轉入板南路Y12站。
由於板南路路寬僅20m,而考量沿各項不同超高及行車包絡淨空下,配置出軌中心
距外側橋梁結構外緣為2.4m,故欲佈設上、下行軌於同一層,且須維持橋梁結構外緣距
建築線之6m禁建距離,空間顯然不足,故上、下行軌需採疊式佈設,且須控制兩軌中心
距道路中心於1.6m內。
Y12站與Y13站之出入口土開大樓位於軌道同側,上下兩軌中心須於板南道路中心西
側1m,以維持車站建築結構外緣距建築線有6m淨距。Y12站與Y13站間上軌(下行線)高程
控制於EL.125.2,而下軌(上行線)高程控制於EL.117.5。
上下兩軌出Y13站往北,即須斜交跨越中正路八里新店高架橋,而中正路八里新店
高架橋實地量測之橋面高程為116.8 m,考量高架道路車行淨高5.1m、新建之捷運高架橋
梁深、軌面基座高度後,跨越八里新店高架橋處之下軌(上行線)高程設計於EL.125.7,上
軌(下行線)高程則控制於EL.133.9。
下軌(上行線)以半徑R=1,000m 圓曲線,上軌(下行線) 以半徑R=1,500 m 圓曲線,斜
交跨越中正路八里新店高架橋後,上軌(下行線)以3.072 %坡度下降,高度由 EL.133.9降
低至EL.125.7,下軌(上行線)維持一定坡度,高度為 EL.125.7,兩軌中心距離由5000mm
縮減至4150mm。於里程約Y13 1+034轉回側式配置。線形以疊式通過Y11站後,延續採
捷運技術半年刊 第 45 期
用疊式線形至Y12站及Y13站,並使軌道中心線儘量位於道路中心線上方,以維持軌道及
4150mm。於里程約 Y13 1+034 轉回側式配置。線形以疊式通過 Y11 站後,延續採用疊式線形
車站結構外緣皆能與建築線維持6公尺以上之間距,原規劃於通過Y13站後即可將疊式線
至 Y12 站及 Y13 站,並使軌道中心線儘量位於道路中心線上方,以維持軌道及車站結構外緣
形調整回側式線形,惟因後路路線尚需通過八里新店高架橋及其引道旁之慢車道,該處
皆能與建築線維持 6 公尺以上之間距,原規劃於通過 Y13 站後即可將疊式線形調整回側式線
空間亦受建築線限制,因此跌式線形延伸至八里新店高架橋上方後,在將上下行軌道之
形,惟因後路路線尚需通過八里新店高架橋及其引道旁之慢車道,該處空間亦受建築線限制,
平面線形分開,待上下行線之兩軌間距已達5,000mm以後,再調降下行線高程至與上行
因此跌式線形延伸至八里新店高架橋上方後,在將上下行軌道之平面線形分開,待上下行線
之兩軌間距已達 5,000mm 以後,再調降下行線高程至與上行線高程相同時,再縮短兩軌間距
線高程相同時,再縮短兩軌間距至標準之4,150mm。
至標準之 4,150mm。
本計畫規劃疊式線形路線與原基設線形比較,如圖7所示,沿線縱坡達均能符合機電
本計畫規劃疊式線形路線與原基設線形比較,如圖 7 所示,沿線縱坡達均能符合機電系
系統廠商之列車規範要求。
統廠商之列車規範要求。
圖7 DF112標線形規劃比較圖
圖 7 DF112 標線形規劃比較圖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