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4 - 捷運工程叢書 精進版 - 6 捷運大地工程實務
P. 204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整體改良,使其遭擾動、鬆緩之土壤得以填補及強化,有助於基礎下土壤長期之
穩定性。其缺點為灌漿壓力大,漿液容易逸流,地盤變形無法有效及準確控制,
易因控制不當造成結構物及鄰近建築物與設施之損害。因此,施工過程須完整的
監測系統,回饋修正灌漿施工作業程序、灌漿壓力、注入量與灌注點配置。
( 三 ) 挪移工法-千斤頂頂昇工法
本工法需將建物基礎與上部結構體間之牆、柱切斷,並架設臨時支撐維護上
部結構體之穩定安全,利用千斤頂將上部結構頂昇至預定位置後,再進行牆、柱
結構體接續補強,以達到扶正建物之目的。本法之優點為扶正精度高,扶正量可
精確控制,不易造成結構體二次傷害。其缺點為部分結構體須敲除,頂昇扶正後,
再將牆、柱敲除部分進行接續補強處理,接續補強處理之品質與強度應特別注意。
( 四 ) 洗土工法
本工法係於建物沉陷較小之一側,將基礎下方之部分土壤以水洗方式移除,
以促使建物之沉陷均勻,達到扶正建物之目的。本法之優點為較不受施工空間限
制,可於建物內部或外側施做。其缺點為建物基礎沉陷量與沉陷行為之延遲效應
不易準確掌握,須分階段施工及嚴密監測各階段之沉陷變化,以及扶正後之建物
地面層高程均較原先高程為低,對建物之使用機能可能造成不利影響。
6.5.2 潛盾隧道段建物保護工法
6.5.2.1 隧道內建物保護二次灌漿
一、施工順序
隧道內建物保護二次灌漿作業務必要在土壤應力尚未發生大變化之前完成,依經驗其在
開挖過後 24 小時內為適當施作時機。依潛盾機鑽掘進度及背填灌漿水泥砂漿膠凝時間等因
素,進行隧道內建物保護二次灌漿的時機應選在第九環片或第十環片進行為宜。以捷運中和
線為例,隧道內建物保護二次灌漿施工示意圖,詳圖 6-5-3。施工步驟簡述如下:
( 一 ) 隧道環片組立後將 3 支或 4 支各 34.2mmψ 徑 ×0.75m 長尖形鋼套管自環片之灌
漿孔處以壓縮空氣鎚壓入環片外土層裡。詳圖 6-5-4,鋼套管設計圖。
( 二 ) 以一上端附有球型單向閥之空壓軟管套住灌漿孔之螺紋銷口(Thread Dortion)防
止漏水。
( 三 ) 當於第十環片組立後,連接灌漿軟管於第一環片上,以 2bar ~ 5bars 之壓力將灌
漿材料由預埋於環片外之鋼套管擠入環片外土層裡。灌漿後示意圖,詳圖 6-5-5。
( 四 ) 控制灌漿壓力與流量並記錄之,俟灌漿完成後,折卸軟管,立即以高壓水擠壓管
內無殘留以供下次使用。並以 2"ψ 螺帽旋緊環片灌漿孔,完成灌漿程序。
( 五 ) 各階段之環片編號、灌漿量、施灌壓力,詳細記錄之。提供修正時參考。
186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