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捷運工程叢書 精進版 - 1 捷運路網規劃實務
P. 110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捷運路線規劃時通常以車站為中心之 500 公尺半徑範圍視為捷運車站之直接步行範圍。

            在市中心人口密集地區,捷運旅客以步行為主,車站間距宜維持在 500 至 1000 公尺,以符
            合大多數旅客之需要,此亦不致於相鄰車站間步行服務範圍重疊太多,至於郊區之車站間距

            則以 800 至 2000 公尺,以維持捷運較佳之營運速率與舒適性。
            二、道路交通與寬度條件

                 以捷運系統而言,依據不同的系統技術可分為中運量及高運量系統二大類。高運量系統
            具有運量大、成本高的主要特性,通常採用一般鐵路系統之標準軌道及諸多類似的系統,因
            此常用於服務都會區主要運輸走廊,或與主要衛星城鎮間大量通勤旅次;而中運量系統,主

            要服務次要運輸走廊,或為高運量系統之接駁路線所採用之系統,因此,其運量較不如高運
            量系統來的大,故相對的車廂及軌道區寬度均較小。依據不同的系統,其所需之路權寬度自
            然也就不同,依據臺北捷運系統規劃中、高運量系統之經驗顯示,高架或地下不同的建造型

            式,所需之路權寬度亦不一,例如,本局規劃捷運內湖線中運量系統之經驗,路線在高架段
            約需 8 ~ 9 公尺左右之路權寬;車站部分需要 16(島式車站)至 22 公尺(側式車站)左右

            之寬度。高運量系統在路線段部分約需 12 公尺左右;車站部分則約需 20 至 24 公尺左右的
            路權寬。
                 捷運規劃設計時須以大眾權益考量為前提;同時大眾捷運法第 19 條亦規定「大眾捷運

            系統工程因工程上之必要,得穿越公、私有土地之上空或地下,但應擇其對土地之所有人損
            害最少之處所及方法為之」,路線之選擇及定線原則在不妨礙路網運輸機能之原則下是以減

            少使用私地、儘量利用道路公地、距離民房最遠避免拆遷、路線隧道以布設於道路下方或公
            有土地為原則,儘量避免地下穿越私有地,降低隧道深度為布設原則。
                 捷運路線採用高架或地下的建造方式,須考量地區發展特性及環境條件等,由於捷運無

            論採用高架或地下方式興建均需相當的路權寬度,因此,一般以連貫且路寬在 25 公尺以上
            的道路較為適合布設捷運,可減少因道路寬度不足需拆遷民宅或路線穿越建物下方的可能。
                 捷運系統係都市交通運輸系統之一環,而都市計畫應為交通建設計畫之上位計畫,最理

            想的狀況是,如在進行都市計畫或都市更新時,能配合路線規劃留設捷運系統所需之路權及
            機廠用地,將可使捷運在推動的過程中較為容易,對於道路交通及環境的影響可降至最低。

            三、工程可行性與營運可行性
                 由於目前進行捷運路線規劃主要以需求為導向,因此,在進行路線方案研擬時,除注意

            其轉彎半徑及坡度布設條件外,多選擇地區開發密度較高、道路較寬的區域,但通常在研
            擬捷運路線方案時,各路線方案均無法避免在某些區域會遭遇與重大交通建設、地下重大管
            線、既有建物衝突或地形限制等問題,需蒐集相關資料據以研析其工程可行性,因此,在研

            擬捷運路線方案之過程中,均希望所遭遇的工程問題能降至最低,相對的工程造價亦可以適
            度的降低,增加路線方案的經濟與財務效益。










                                                          98                                                                                                                      99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