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1 - 捷運技術 第60期
P. 141

130                                                                                         131




 故臺北捷運局規劃之首都環狀  加密集,市中心房價也快速成長,  動,滿足民生與休閒、社交活動需                綜合上述,現有臺北捷運路網
 線,預期即可提供外圍行政區往來  外圍市鎮相對房價較為親民,人口  求,也吸引更多人搭乘捷運,成為         帶動臺北都會區大眾運輸使用提升,

 之旅次直捷之服務,不需再繞道至  居住逐漸往外擴散,尤其是捷運車  多贏的局面,發揮捷運軌道經濟與         也帶動捷運場站周邊舊有都市之更
 市中心轉乘站來進行轉乘,以紓解  站周邊成為購屋族或租賃者之首選,  TOD(大眾運輸導向發展)之效益。      新與新興地區之發展,朝向大眾運

 旅次集中部分路段之擁擠情形,提  故隨著捷運路網擴張,都市空間也  (三) 捷運路網實踐大眾運輸導向        輸導向發展,並且使都市空間產生
 高捷運服務之品質與舒適度。  向外擴張與蔓延,從原來單一核心  (TOD)創造都市更新的動能            轉變。
 發展朝向多核心發展。                                                     臺北市政府考量幅射型捷運路
 四、 捷運路網流動能量帶動都市發     107 年度「臺北市大眾運輸導向

 展空間轉變  (二) 捷運場站聚集效益帶動周邊  之都市發展策略及執行手冊規劃」                  線造成尖峰時間旅次往市區集中,
 發展              專業服務委託案總結報告書,觀察                           造成瓶頸問題,以及外圍新興地區
 (一)由單核心朝向多核心發展
 捷運車站具有匯集人潮功能,   民間近年自行劃定都市更新地區的                           如內湖科技園區面臨聯外交通壅塞
 臺北捷運路網不僅改變民眾旅                                             問題,並為避免士林北投科技園區、
 而捷運轉乘站更是聚集龐大人潮,  分布,發現因市中心區捷運路網密
 運行為與習慣,隨著捷運車站人潮                                           新北產業重蹈內湖科技園區之覆轍,
 依據 113 年 12 月臺北捷運運量統計  集度,使得土地開發條件顯得均質,
 聚集與流動,也改變都市發展空間                                           故後續推動首都捷運環狀線,期透
 資料,臺北車站日捷運轉乘量約達  更新案件平均分散在市中心區,外
 轉變。參考 107 年度「臺北市大眾                                        過環形路線讓外圍旅次避免行經市
 18 萬人次以上、民權西路站、忠孝  圍地區,受益於捷運帶來的便利性,
 運輸導向之都市發展策略及執行手                                           中心,以疏解幅射型捷運路線尖峰
 復興站、忠孝新生站日捷運轉乘量  更新案件有鄰近捷運路線與場站的
 冊規劃」專業服務委託案總結報告                                           瓶頸現象,更重要的是透過環狀線
 約達 12 萬人次以上,人流帶來活動  趨勢。
 書,臺北市由早期淡水河河運形成                                           串連外圍新興發展區與產業區,進
 量與消費量,配合周邊商業區、百      臺北市政府於民國 107 年啟動
 河港市街(例如新莊、艋舺、大稻                                           一步促進區域的均衡與經濟的發展。
 貨公司之發展,商業活動蓬勃,除  都市更新通檢,提出「劃定臺北市
 埕),在 1891 年鐵路通車後,城市
 了既有的臺北車站外、捷運忠孝復  都市更新地區暨擬定都市更新計畫
 中 心 逐 漸 轉 移 至 火 車 站 附 近, 在
 興站、捷運中山站雖然周邊本來就  案」,重新檢討既有更新地區,並                          貳、首都環狀線計畫介紹
 1945-1980 末,戰後隨著時代滾動帶
 有百貨公司,但是在成為轉乘站後,  將大眾運輸導向之理念納入 5 類優
 來的工業化,道路興建,汽機車大
 使商業活動加倍成長。另外捷運車  先公劃更新條件與劃定評估指標之                               隨著都市不斷發展,便利的大
 幅成長,臺北市城市活動也隨主幹
 站結合場站開發,場站開發大樓結  一,依場站特性與條件併同檢討捷                          眾運輸系統成為都市環境與區位改
 道迅速往東擴展。民國 85-88 年間木
 合了商場與住宅,也成為地區新的  運場站周邊之更新地區。最終劃定                          善的關鍵。捷運系統的延伸與建設
 柵線、淡水線與板南線(市政府站-
 商業中心,例如捷運內湖站、小碧  更新地區 85 處 655 公頃,其區位皆                    更是大幅度提升都市區域的可及性
 龍山寺站)相繼通車,「卄」字路
 潭站、七張站等,皆為住商混合大  與淡水線、板南線及興建中的萬大                          與發展潛力。臺北都會區的環狀線
 網成形,臺北車站和忠孝復興站成
 樓,商場因捷運旅客帶來客流,捷  線更為貼近,希望結合捷運路網建                          系統經過幾十年的推動,隨著東環
 為最重要的轉乘站,隨後輻射線路
 運旅客在進出站時同時可以購買民  設,強化策略地區及再結構地區空                          段建設計畫的核定與動工,亦完整
 網成形,市中心商業行為與群聚更
 生用品、食物,從事餐飲、社交活  間發展。                                     了首都環狀線系統的建構。環狀線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