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 - 捷運技術 第52期
P. 4
出刊語︱ A Word from the Publisher
臺北捷運三十年,都會路網架構成
30 Years of the Taipei MRT, A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Completed
松山線為臺北都會區第三條東西向捷運路線,捷運松山
線完工通車,串起新店線、板南線、淡水線、新蘆線及文湖
線。歷經30年,終於完成臺北都會捷運路網欠缺的一塊拼
圖,臺北市中心區捷運格狀路網架構完成,為民眾搭起一個
更迅速便捷之捷運路網,也為臺北市之交通建設,達到一個
重要之里程碑。
捷運松山線源起於民國70年交通部委託英國顧問工程司
(BMTC)即提出建議路線,本局於民國76年成立後,於民國
77年起開始著手路網研究、走廊研究、環境影響評估及財務
計畫等,民國86年奉行政院核定,並於民國95年開工,103年
完工通車,我們參與過程並見證歷史。而本捷運技術第52期
「架構臺北都會完整路網―捷運松山線專輯」之出版,即針
對這段歷程之紀錄、分享與傳承。
本期捷運技術專輯有五大主題,包括「捷運松山線路線規劃與工務管理」、「捷運松山
線土建系統創新設計與施工」、「捷運松山線機電系統創新設計與施工」、「捷運松山線沿
線聯合開發、公共藝術與古蹟維護」及「資訊科技在捷運工程之應用與推動」等,共計收集
論文15篇,從路線規劃、土建及機電基本設計、細部設計審查、施工監造、測試驗證、聯合
開發等層面探討捷運松山線各階段之成果,是團隊合作與集體累積的智慧結晶,參與之作者
群包括本局資深工程司及參與松山線細部設計顧問及施工廠商之相關專業人員等,審稿及編
輯則由本局資深工程司及相關主管擔任。
綜觀本期專輯,捷運松山線之主要特色包括「結束跨線運行過渡模式,整併回歸原始規
劃路網」,以專線營運,透過便捷轉乘人員迅速移動;「路線站體深,地下穿越多」,配合
既有營運中的路線,介面更複雜,整合難度高;「松捷主變電站電力轉供規劃」,在臺電松
湖超高壓變電所完成之前,克服電力不足之窘境,使松山線順利通車,並確保未來供電穩
定;「車站空間導入公共藝術」,植入代表地區文化及環境特色的藝術理念,讓工程與藝術
結合,展現各車站之地緣性、可親性及趣味性;「呼應歷史軌跡,再現北門風華」,兼顧工
程施工與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珍貴歷史遺跡。回顧松山線整體建設歷程,面對艱鉅的施工條
件、複雜的溝通協調以及民眾的殷殷期待,我們接受挑戰,也相信困難是可以克服的。惟有
縝密的規劃設計、審慎的施工監督、全局各單位的通力合作以及必要時進行跨機關的協商溝
通,才是完成任務達成目標的最佳保證。
一個階段的結束是下個階段的開始,完成了臺北都會區格狀路網,還有臺北環狀線、臺
中北屯烏日線、萬大樹林線以及全臺各地如雨後春筍出現之捷運建設。我們可以確定的是,
臺北捷運之身影將無所不在,因地制宜去辦理或協助各地之捷運建設,臺北捷運願意走出臺
北,扮演各種角色,協助全臺各地之捷運軌道發展奉獻心力。最後,藉由本期專輯之出刊,
感謝本局同仁為臺北捷運建設努力與付出,完成各階段之交付任務,更祈願臺北捷運永續發
展,策進下一個三十年再創輝煌。
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