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捷運工程叢書 精進版 - 7 捷運結構工程實務
P. 71
第三章 高架結構
( 三 ) 混凝土澆置前準備工作完成後須經工程司檢查核准始可出車,其出車車次應加以
控制,車次時距以不致使已灌入之混凝土發生初凝為原則,故在澆置混凝土之前
至少須有該樁用量之 20% 之混凝土到現場後,方可開始灌注。
( 四 ) 特密管之上端有漏斗,下方設有與管徑相同之橡皮栓塞,使管內泥水從管底溢出
並使樁孔內之水不致流入管內。
( 五 ) 為預防混凝土注入管內時因速度太快而產生橡皮栓塞翻覆,故可於管內先加入約
30cm 量之細粒狀保麗龍再放置皮塞碗,以減緩混凝土灌入之速度,並可確保由特
密管內灌入之混凝土品質。
( 六 ) 當混凝土開始澆置至特密管滿管時,應將其提升 15 - 20cm 使混凝土注入樁孔內。
( 七 ) 混凝土澆置時,特密管須經常埋入混凝土至少 2m 以上,每次提升特密管前需先行
計算混凝土注入量後,方可確定提取支數及埋入混凝土之管長,不可一次取管致
超過混凝土面而影響混凝土品質,或使特密管埋入過深致無法拔出。套管亦配合
混凝土澆置面上升而拔出,但其下端保持至少埋入混凝土內 2m。
( 八 ) 混凝土須連續灌注,但當中停頓時間不得超過 45 分鐘,以便抽取特密管及套管,
如施工中途因故停留時間稍長時,可將特密管上下稍為抽動,但其速度不宜太快,
幅度亦不宜太大,以避免灌入之混凝土形成冷縫。最後一節套管應於混凝土澆置
高出設計高度後方可將套管拔除。
( 九 ) 當混凝土澆置告一段落,接著必須進行套管之拔除工作,引拔套管的時機,主要考
慮原則是每節套管拔除後,下面剩餘套管之底端還能保持在混凝土內,以避免孔
壁土壤發生崩坍,所以拔管前混凝土高度之量測以及拔管後混凝土的預做陷落量,
是現場決定是否進行拔管的主要依據,套管拔除後,原套管所佔的空間,必須由
管內混凝土流入填補,因此混凝土本身要具有很好的流動性及較長的初凝時間。
( 十 ) 為確保劣質混凝土能高於設計樁頂,除設計圖說另有規定外,混凝土澆置完成之
高度應高出設計樁頂高度 100cm 以上,並以泵浦吸除或於日後敲除。
( 十一 ) 廠商應依據設計圖說進行完整性試驗,試驗報告應包括委託試驗單位之分析與
研判,並對缺陷種類及位置提出處理建議。
十、樁頭整修:基樁澆置完成後,樁頭之劣質混凝土應予打除。
3.1.6.4 限高型基樁施工(以捷運環狀線 CF650 標為例)
三環三線中,位於新北環狀線第一階段上的 Y9 景平站到 Y10 景安站是與台 64 線部分
路段平行共線,高架橋除了路面上看得見的橋梁、墩柱外,而隱藏在地下的基礎是支持上部
結構穩定的要件,這段橋梁的基礎是樁基礎,採用全套管施工工法。由於捷運環狀線係在台
64 線下方之有限空間施工,然而施工廠商進場施作時,發現台 64 線的共線段中,卻沒有那
麼大的空間可提供給機具施工,此時限高型基樁施工方法因應而生;墩柱要先避開台 64 線
既有的高架橋墩基礎,讓彼此相互交錯配置,接著將施工區域之路面降挖,同時將施工機具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