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捷運技術 第57期
P. 44
34
輪椅、娃娃車使用者等候電梯機率 應適時增加電梯等候的不便利性,
上升,於此類站點,則可考慮針對 同時強化引導標示,促使一般使用
特定族群調整宣導方式,例如在影 者移轉至樓梯與手扶梯。
片中強化攜帶行李旅客優先禮讓輪 再者,即便新設電梯可疏導部
椅使用者的意像,達到提升禮讓文 分人流,同樣以上述兩電梯為例,
化之目的。 在觀察到少數需要等候的狀況下,
出現禮讓的機會仍然偏低,尤其捷
二、新設無障礙電梯配置
運系統平日尖峰時段使用者多屬每
長期而言,場站營運管理單位
日固定搭乘之通勤者,無論增設於
仍須評估新設電梯之可行性,然而
何處之電梯,使用者皆能快速適應、
在新設電梯過程中,仍應審視其設
調整,未來運量倘若持續成長且禮
計是否能符合服務行動弱勢族群之
讓文化仍無法有效提升,終究仍會
初衷。例如臺北車站及民權西路站
面對運能飽和且行動弱勢族群無法
淡水信義線月臺除各自設有一座中
順利使用無障礙電梯之情形。
央電梯外,其分別在南側及北側各
有一電梯分流人潮,就整體服務人
次數而言,確有疏散中央電梯之功 伍、結論
效,但若進一步觀察其所在位置及
為維持行動弱勢族群維持基本
使用者類別組成,可發現兩電梯都
行動權,且在一定機動性與可及性
位於月臺兩側,且對一般使用者而
的前提下,確保其從事社會經濟與
言並非便利、舒適的等候空間。就
社交各層面活動之自主性,運輸場
臺北車站淡水信義線月臺而言,雖
站無障礙電梯為維護行動弱勢族群
然南側電梯位於通往板南線手扶梯
權益的重要環節。惟檢視實際運輸
旁,但所在位置緊鄰月臺門,相對
場站營運狀況可發現,行動弱勢族
不明顯且空間較狹窄,而民權西路
群在尖峰時段使用無障礙電梯時往
站淡水信義線月臺北側電梯則是位
往面臨大排長龍、無法快速方便往
於轉乘動線之外,相較之下,樓梯
來月臺間之窘境,致生現有設施是
與手扶梯為較方便的選擇,換言之,
否不敷尖峰運量的疑問;此外,考
在新設站體或新設電梯規劃階段,
量各類運輸皆具有之「不可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