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捷運技術 第50期
P. 86
82 鍾維力 臺北捷運之傳承創新與永續
師,將香港的同月台轉乘設計引入臺北捷運路線規劃當中,修正了原放射型路網各交會站旅
客必須上下樓層、進行轉乘的動線。當時運委會同仁為了路網中的紅線、綠線、橘線三條路
線修正為L型交會,路線成為扭曲狀百思不得其解?外籍顧問還特別為此製作一篇技術論文
(techinical note)闡述其優點,終於讓大家接受了cross-platform interchange on two parallel
island platforms的設計。
目前臺北捷運路網旅客於市區轉乘除台北車站外,主要是利用3座兩兩相鄰的跨月台轉乘
設計車站:中正紀念堂站、古亭站及東門站,在今年底松山線通車後,西門站則是第4個跨月
台轉乘站。30年前所規劃的完整捷運路網旅客跨月台轉乘設計終於實現了,能提供各線旅客
方便的同月台平行轉乘服務。
(二) 捷運不只是運輸工具
臺北捷運在開始展開細部設計時,即邀集都市計畫、建築及人文等專家學者探討我們要
建設一個怎樣的捷運?經過多次座談會腦力激盪,終於得到共識:捷運在都市生活中除了提
供運輸的功能外,更可以扮演很多其他角色。臺北捷運除了在提升運輸服務品質滿足旅客安
全、舒適、便捷之需求外,亦應結合社區資源與人文藝術,營造出活潑而優質的新捷運文化。
因此,臺北捷運率先在國內推動藝術與工程的結合,於民國79年開始推動於捷運車站設置公
共藝術作業,民國82年初即依照民國81年7月1日公布之「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成立公共藝術
專案審議委員會。對於建築設計、景觀規劃、無障礙設施亦全力投入心血。在自然生態、人
為環境或文化生活等層面在在增加了臺北都會區的城市魅力。以最早完成之淡水線為例,活
化利用捷運淡水線地下及高架路段沿線及車站周邊土地,規劃腳踏車道及線型公園,提供居
民戶外運動、騎腳踏車所需之開放空間,淡水站外的河濱公園在假日更成為聚會與休憩的觀
光景點。這是前輩之遠見,也是足以啟發後人應不斷創新之典範。
(三) 無障礙設計
臺北捷運系統為國內首先考量行動不便者使用,提供「無障礙設施」之大眾運輸,藉由
周延之硬體設施設備及營運人員輔助,讓行動不便者得與一般民眾共享捷運之安全與便利。
記得規劃之初,對於是否需要提供電梯等相關無障礙設施,與英國總顧問有過一番探討。由
於當時我國社會風氣保守,很少看見老人、殘障等行動不便者參與戶外活動,更無法想像視
障者或其他行動不便者可以藉助導引設施或輪椅,與一般人一樣自在的搭乘大眾運輸。英國
總顧問應捷運工作團隊本地人員要求,提出當時歐美福利社會發展現況與未來趨勢說明,認
為以當時臺灣人權觀念之蓬勃發展,我們的社會很快就會達到與歐美一樣注重人權之境界,
在半信半疑下本地人員接受顧問之建議。
臺灣社會之變遷與發展一如當初之預測,而目前世界之潮流更朝向提供多元族群如老、
弱、婦、孺等及注重兩性平權,要求公共設施必須符合安全、便利、公平使用環境之通用設
計。這是英國總顧留給我們規劃者必須具有遠見,對於未來社會發展趨勢應有敏感度與視野
高度的最好啟示。
(四) 票證整合
捷運通車後搭乘捷運之旅客急遽增加,臺北市政府於民國88年底以臺北都會區捷運、公
車及公有路外停車場票證整合業務為對象,籌建「臺北IC卡票證整合系統」, 民國89年3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