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捷運技術 第33期
P. 69

捷運技術半年刊  第 33 期  94 年 8 月                                      63

            非線性程式求得屋頂側向位移與側向作用力的關係圖(圖 1),利用該圖來計算結構物的系統
            韌性容量;亦即取最大側向力所對應的位移為極限側向位移,而降伏側向位移則取該圖彈性
            部分之切線與通過極限點水平線之交點所對應的位移,極限側向位移與降伏側向位移之比值
            則為此結構物的系統韌性容量。對於多層建築結構,目前則尚無明確定義。有鑒於此,美國
            應用技術會議 ATC 40[12]建議採用非線性程式進行靜力側推分析(Nonlinear static pushover
            analysis),其方法為首先建立結構分析模式,在構件可能發生塑鉸的位置設定塑鉸及數值;
            然後施加側向力,每當增加一側向力增量時,檢視構件是否降伏或減載,若有則更改結構勁
            度矩陣,再施加側向力增量,一直到結構物崩塌為止,並且在分析過程中繪製結構物屋頂側
            向位移與基底剪力的關係圖;最後藉由該圖求得結構物的系統韌性容量。

                 ATC 40 中並列表提供關於鋼筋混凝土構架發生塑鉸的數值,包括梁、柱、梁柱接頭、雙
            向版、版柱接頭及牆等構件。依據規範的精神,舉凡矩形構架,尤其是經過韌性設計的梁柱
            結構系統,其構件兩端有充分時機發展如上述的塑鉸。同理版牆結構系統應該也有類似的趨
            勢,不同的是地下車站為長條箱形結構,構件受力行為略有差異;此外地下車站其構架並沒
            有像梁柱結構系統,在縱向鋼筋、橫向鋼筋及剪力強度等方面做相同的要求限制,版牆結構
            系統構件很可能在混凝土保護層剝落後,未完全產生塑鉸前就發生其他的破壞模式,例如:
            壓鋼筋挫屈、張鋼筋斷裂、剪力筋斷裂、混凝土壓碎或是剪力破壞,因此對於 ATC 40 列表塑
            鉸的數值需做適度修正。
            (三)矩形構架之破壞機制

                 CEDM 規範中地下結構物的設計原則,在一般設計地震作用下,結構構架上任一點皆不
            應超過其彈性限度;而在最大設計地震作用下,若結構構架之部份接頭產生塑性變形,則應
            檢視結構構架是否穩定,經檢視架構若有不穩定現象,則應檢討並視需要重行設計。此外結
            構物應確保各部位之韌性容量均大於該部位之韌性需求,且所產生之塑鉸及塑鉸組合型態不
            致形成足以導致結構坍塌之破壞機制。圖 5 所示為構架在最大地震力下產生塑鉸時可接受之
            結構型態。當構架狀況如圖 5-a 所示,於任一構件上最多僅產生二個塑鉸,由於此狀況並不
            會使構架形成崩塌機構,故此構架狀況是可接受的。當構件狀況如圖 5-b 所示,於構件上產
            生四個塑性鉸,雖然此構架狀況於地面結構可能產生崩塌,但地下結構因其四周被土壤所束
            縛住,並無崩塌之虞,故此構架狀況亦是可接受的。換言之,CEDM 規範中敘述地下結構物
            的破壞機制是處在一種很理想的狀況,至於是否能產生像規範敘述的破壞機制,則應該在板、
            牆及版牆接頭等構件及破壞先後順序做進一步考量。











                        a.可接受之結構型態-2 個塑鉸         b.可接受之結構型態-4 個塑鉸

                                  圖 5  在最大地震力下產生塑鉸時可接受之結構型態



                                                     四、結  論


                 台灣腹地不大,資源有限,展望未來國內捷運工程地下結構物仍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如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