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8 - 捷運工程叢書 精進版 - 8 捷運隧道工程實務
P. 298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8.4.3 H&V 潛盾工法


                 繼 DOT 潛盾工法研發成功的後,日本『H&V 工法研究會』也研究開發了『H&V 潛盾
            工法』。其發展背景與 DOT 潛盾工法相同,主要目的都是在對都市地下空間做更有效的運
            用,並兼顧環境保護及降低施工費用等。

                 H&V 潛盾機係由兩部潛盾機上下或左右組合而成,藉由兩部潛盾機間的交叉式關節、
            擴挖設備及螺旋式千斤頂,H&V 潛盾機能於開挖掘進中相對旋轉,由橫向組合轉換成上下
            重疊構造,並能於掘進間藉由拆除兩潛盾機間組合螺栓,由組合型潛盾機分解成獨立的兩部

            潛盾機。
                 H&V 潛盾工法因兩股隧道連結為一體,因此可以節省部分地下空間,隧道定線時受限
            於路輻寬度不足而必須地下穿越建築物的機會相對較低。同時因潛盾機於地下掘進時可旋轉

            成為上下重疊隧道或分離成為兩獨立的隧道,因此並無 DOT 潛盾工法與捷運車站相接時無
            法形成漸變段的缺點。H&V 潛盾工法和傳統工法比較後的優缺點分列如下:

                 優點:
            一、隧道所需的寬度較小,受限於路輻寬度不足的機會較低。

            二、於既有建物底下穿越時,穿越的面積較少,建物保護費較低,穿越補償費降低。

            三、工作井的寬度相對減少,可降低工程費及對交通的衝擊。
            四、隧道斷面較小,挖棄土量少,工作井的地盤改良範圍減小,灌漿量降低。

                 缺點:

            一、現行環片構造無法構築橫向逃生通道,如以逃生豎井取代將增加成本。
            二、機具成本高於雙套的傳統單圓潛盾機。

            三、掘進中遇障礙物時,處理時間較長

                 目前已有二個施工實例,係於日本境內施工,如東京都下水道局南台幹線工程及東京地
            下鐵 12 號線六本木車站。



            第五節 DOT 工法於臺灣之應用


                 臺灣桃園機場捷運三重至臺北段間(CA450A 標)工程範圍起自機場捷運線三重站(A2
            站)南端之臨時尾軌(不含),沿三重堤防旁以高架型式配置,過中興橋後利用都市計畫

            公用事業專用 區用地以 4.828 ﹪坡度進入地下,並以潛盾隧道穿越忠孝橋下方後北行,復轉
            向東穿過淡水河河床及兩側堤防進入臺北市區,沿市民大道南側地下穿過臺北市十三號公園
            (玉泉公園)、 西寧北路、E1 基地、與捷運松山線北門站(G14)北端交會後東行,經 D1

            西側基地(以下簡稱 D2)、D1 東側基地(以下簡稱 D1),止於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 C1 基
            地(臺鐵臺北車站西側)之機場捷運線臺北站(A1 站),路線全長約 4.1 公里,如圖 8-5-1

            示意圖。





                                                          282                                                                                                                     283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