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捷運技術 第42期
P. 17

捷運技術半年刊 第42 期                                              5





            淡水河、基隆河交界處,早期是臺北市最大的物資集散中心,惟開發晚於艋舺,為傳統老
            社區。

                 要探索大同區不能略過連接臺北市、縣兩端,跨越淡水河的臺北大橋 。橋長481.6公
            尺,寬44公尺,位於臺灣北部河川淡水河之上,為淡水河最狹之處,連結臺北市大同區與

            臺北縣三重市。該橋樑歷經多次改建從清朝光緒15年(1889年)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所興
            建「臺北木橋」,因木橋無法承載往來交通運輸,於是在大正14年(1925年)改建為「鐵

            橋」,並命名為「臺北橋」,成為當時大臺北地區八大景點之一,後來亦因橋柱鏽蝕問題日
            益嚴重,才由鐵橋再改建為今日六線道水泥橋。






















                圖7 民權西路站及大橋頭站周邊地                                   圖8 臺北橋現景(來自基維百科網站)




                 昔日的大稻埕區域,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迪化老街的風華,以及一年一度熱鬧非凡、人
            市鼎沸的年貨大街,日據時期更以南北雜貨、茶行為主的市集,之後又形成米業和布匹、中

            藥等密集的商業街市,且早期英美外商紛紛於此設立洋行,所形成之外來文化,影響日後大
            同地區民俗、人文地理、文化藝術非常深遠。

                 由於該地區開發較早,區內古蹟林立,陳德星堂、陳悅記祖宅、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
            道部、陳天來故居、原臺北警察署(今日大同分局)及大稻埕千秋街店屋、圓環防空畜水池、

            辜宅、臺灣基督長老大稻埕教會、臺北市政府舊址(原建成小學),廟宇香火鼎盛,臺北孔子
            廟、大龍峒保安宮、霞海城隍廟,李春生紀念教堂、李臨秋故居,商業活動活躍傳盛至今的

            百年老店,比比皆是。本區另一項特色,是豐沛人文孕育而生的各式小吃,「家家有特色,
            間間有典故」宛如大同地區的縮影,過去的興盛,歷歷在目。為懷思古之幽情,憑弔過往商

            業薈萃的鼎盛時代,更可尋歷史的軌跡,重回時光隧道,來趟古蹟與美食巡禮。
                 大橋頭站非原奉行政院核定新莊線之車站,係88年間大同區民眾及民意代表陳情建議於

            臺北大橋附近增設車站,本局考量配合地方發展,改善當地居民環境及民眾需求下,並協調
            大橋國小提供校地作為車站用地,經報請行政院核定同意設站。當初為興建車站施工之需
            要,於91年11月11日將該校南側門遷移、補強及保護暫放,歷經7年之久,於98年10月29日

            順利回歸原位,並於校門周邊規劃成遊戲庭園與捷運車站廣場。該校南側校門長6.1公尺,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