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捷運工程叢書 精進版 - 4 捷運土木工程實務
P. 96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軌床施作檢測:
一、軌道中心、基座邊模、基座位置放樣。
二、Iron Horse 架設完成後軌踏面高程、軌道中心與軌距檢測。
三、相鄰控制點相對誤差對上述測放成果影響與因應措施。(控制點接合誤差)
軌道竣工(最終線形)檢測:
一、依 0505A 章 1.9.2 最終軌道線形之靜態施工許可差進行檢測。
二、淨空測量車依結構界限製作,不列入測量計畫範圍。
第六節 結論
捷運工程測量從土建到軌道,所有的量測與檢測一定會經過以下四個過程:
一、 量測資料的收集:使用適當的量測設備與方法,量取我們所需要的空間資訊與結構位置
之間的關係。
二、 量測成果的分析:控制點或基準點的檢核是否符合精度?結構位置是否符合施工技術規
範?最重要的是能否符合實際可用度,也就是行車淨空需求。
三、 空間資訊的解讀:各標之間甚至路網之間界面控制系統誤差的掌握、行車淨空與周遭設
施的關聯、行車淨空的實際可用度無法滿足時,線形調整空間的評估,都是在解讀空間
資訊時要掌握的重點。
四、 資料回饋與管理:檢測的時機盡量符合工程上的實際需要,在進度與精度之間達到平衡;
對於檢測成果要能夠進行進一步的趨勢評估,從控制點誤差量與誤差方向的追蹤,到隧
道線形偏差量的趨勢走向,都能為監造單位提供最適切的建議,廠商也能夠即時調整。
然而我們對空間資訊的需求不斷增加,希望能更快速、更精準進行量測、分析、解讀,
並進行系統化的管理,因此各項應用領域得以無限開展。比方說光達(LiDAR)的進化,從
有限空間的 3D 掃描,到空載光達的林務調查、地形地貌調查,再發展為交通載具,讓自動
駕駛與主動式安全防護在這幾年有了相當大的進步。
對於工程測量,我們同樣要有更寬廣的視野,並期許自己的進步與成長。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