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捷運工程叢書 精進版 - 34 捷運高架車站建築造型設計
P. 58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二、車站構造及材料
車站為兩層的建築,地面層為川堂層,以鋼筋混凝土構築,第二層為月臺層,為鋼骨構
造。主要建材包括:
( 一 ) 地坪:採窯燒花崗石地磚並以同色系花崗石收邊。
( 二 ) 牆面:外牆為玫瑰紅花崗石以乾式吊掛施工,內部則為水泥粉刷及樹脂漆,另以
鏤空之不銹鋼格扇做為地面層之主要側牆,上層為月臺層則全部敞開。屋頂:屋
面為摺曲鋼板以氟碳烤漆處理,並以槽型鋼及鋼架組成椽子及挑梁做為主要支撐,
大梁及縱向枋另以成型鋁板包覆。
( 三 ) 柱:為 H 型鋼以琺瑯板包覆形成圓柱,並以花崗石踢腳形成柱基部分。天窗:以
鋁擠型為框,PC 板為採光罩。
三、色彩及塗飾
屋頂外部為傳統之正黃色,屋頂內部、梁、柱、地板為中性明度之灰色、白色系列,襯
托貫穿川堂層、月臺層兩側長向立面之紅色管線槽以作為淡水線(紅線)具自明辨識之標示,
花臺及中段外牆皆為玫瑰色花崗石。
四、建築造型特色
解析傳統建築立面以 3 部分重新詮釋:
( 一 ) 臺基—具臺度之川堂層及花崗石花臺。
( 二 ) 中段—鏤空門窗、牆、柱列。
( 三 ) 屋頂—鋼構梁、椽及屋面屋脊,仿傳統建築之懸山式屋頂。
配合此 3 部分的詮釋其結構形式係依循傳統建築木構造之組合方式,將傳統木構造斗拱
之挑簷功能改以鋼材 L 型梁取代,以延續傳統結構意象。整體而言傳統建築語彙:圓柱、格
扇、欄杆、洞門、挑簷、斗拱、垂脊、瓦當等均在車站建築中以現代材料重新展現。
第四節 公共藝術
淡水線設計之初,早在民國 79 年即有感於工程與藝術結合之必要,開始探討於捷運建
設中設置藝術品之可行性,並於民國 80 年邀集專家學者召開了「捷運建設與藝術品結合之
推動計畫研討會」,就此課題就教與會人士,並獲得熱烈之支持與建議。本局隨即成立捷運
公共藝術專案。以提昇捷運空間品質,加強捷運車站的地緣特色,並促進捷運建設的親和力
為推動捷運公共藝術的宗旨。亦期望公共藝術除需具備公共藝術的特質外,尤希望呼應各車
站建築風格、配合捷運工程各施工界面、同時要獲得居民的認同。
民國 81 年清點出淡水線各車站可供公共藝術創作的地點、主題及表現法,作品地點之
選定以視覺焦點、不影響工程進度、不影響旅客動線為原則。作品類型包括地下站的旅客川
堂層的牆面設計、高架站的戶外逃生梯的牆面設計、地面站天窗下的懸吊物及行人徒步區上
的立體造型。惟因相關法令尚未備全,在工進不斷推展下,僅在地下段雙連站以公開徵件之
方式辦理,高架車站未能辦理甄選取得創作品 ( 圖 2-4-1)。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