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捷運工程叢書 精進版 - 1 捷運路網規劃實務
P. 18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當時 TTC 亦認為南京東西路、中華路、信義路高架方式布設捷運是否可行,及綠線與棕線

            交叉於復興路口並設轉車站於道路上空,有損景觀,能否為市民接受,有待研究;若採地下
            中運量型式興建,則原 A 路網最大優點-成本最低-將不成立。因此,本局成立後,經評

            估上述市中心區兩種不同路網型態,以 L 型路線理念構成之路網對經過臺北市中心區的旅次
            能提供較佳之服務,並能吸引較多的捷運旅次,減少轉車需求,使市中心區各條捷運路線的
            旅次平均;另根據運量預測分析顯示,市中心區最大之旅次需求量已趨近甚或超過 MCT 之

            運能,以 MCT 系統型式服務較為不宜。Rp 路網雖所需成本較高,但各項效能均較佳,因此
            建議以 Rp 路網為基礎,適當修正東區部分重複服務地區,減少成本支出,並保留其優點。
                 本局於 76 年成立後,以行政院於 75 年核定臺北都會區捷運初期路網為三條高運量及一

            條中運量之捷運路網,參酌都會區發展趨勢及各界意見,持續進行檢討路網方案,並進行調
            整規劃,經行政院確認後之興建路網包括:木柵線、淡水線、新店線、中和線、南港線(不
            包含南港站)、板橋線、土城線、小南門線與內湖線等路線,路線長度共計 91.4 公里,捷

            運車站總數為 81 個車站(含 2 個主要轉乘車站),如圖 1-1-8。
                 本局以初期路網為基礎,進行延伸路線之評估,以服務其他發展迅速而原路網未服務之

            地區。建議服務的地區及路線包括板橋線延伸至土城,新莊線規劃支線服務蘆洲,木柵中運
            量路線延伸至內湖。同時參考各界意見,於輻射走廊路線陸續規劃完成時,進一步研究規劃
            外圍之中運量環狀線,以減少穿越市區之旅次,增強外圍衛星市鎮之聯繫。於 80 年完成「臺

            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後續發展路網評估報告」建議之路網,即在初期路網的架構下,將新
            莊線及蘆洲支線、松山線、信義線、環狀線、機場線等列入路網架構進行評估,並於 82 年

            獲交通部核備同意,後續逐線報核及施工,如圖 1-1-9 所示。
                 各相關單位審查及討論過程中,對於路網型態仍有不同規劃理念之建議,因此,本局於
            民國 80 年再就臺北都會區之空間結構發展與相關單位研商,研提不同之路網型態(包括三

            個「L型銜扣路網型態」、兩種「內環服務路網型態」及一個「格狀路網型態」)。經評估
            結果,以L型路網方案之運輸效益最佳、益本比較大、財務效益較可行、工程上較可行、營
            運上較具彈性、環境衝擊最小,確立L型銜扣路網為臺北都會區捷運路網之最適規劃理念。

                 隨著捷運系統陸續營運通車後,為臺北都會區民眾帶來快速、準點的捷運服務,捷運未
            及服務地區民眾莫不期待捷運延伸,本局因應民意要求及配合各區域之都市計畫發展需求,
            依交通部要求,於 97 年提出「大眾捷運系統第三階段路網規劃及興建優先順序評估報告書」

            送交通部審議參考。此報告所稱臺北都會區捷運路網第三階段路網即指尚未經行政院核定之
            路網,規劃之路線,包括:信義線東延段、萬大-中和-樹林線(簡稱萬大線)、南北線、

            民生汐止線(簡稱民汐線)、三鶯線、社子線(又稱社子/士林/北投區域輕軌路網)、安
            坑線等路線,如圖 1-1-10。













                                                           6                                                                                                                       7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