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5 - 捷運技術 第47期
P. 155
捷運技術半年刊 第47期 149
一、前言
現在傳統的結構設計工作所使用的方式是3D與2D軟體的搭配,這個設計流程是將前一
階段工程師以3D結構設計軟體進行結構分析、設計完成的結果,再交由繪圖工作者轉繪成
2D圖說的設計圖面,在這個作業方法下,因為是各自獨立建置的設計資料,得完全依靠人
工方式分別做資料的維護,對於資料的一致性不容易保持,若再加上結構細部設計的部分
就更顯複雜,因此,演變出了一套標準圖的應變方式,以便對這人工作業的圖面工作程序做
適當簡化,但造成的數量統計衍生問題仍然無法改善。隨著日益複雜的結構設計需求,這樣
的設計模式逐漸出現無法有效掌控的情況,每當遇到工程設計的變更需求,結構設計的3D
設計資料與2D呈現的設計圖面,經常無法做有效且一致性的管理,來同步更新相關的設計
資料,容易產生圖面與設計需求不吻合的錯誤。通常這些隱含的錯誤因為圖面表達盲點的關
係,即便在後續查核的過程也不容易被發現,然而,隨著施工進行所陸續發現的衝突,就造
成需要以更高的成本代價來修正。Tekla BIM平台的誕生正好為這樣的結構設計窘境帶來曙
光,不僅讓設計更精準、細節更清楚、統計更精確,也為工程中其他工種資料的有效整合帶
來契機。
Tekla進入台灣的工程應用領域相當早,在BIM觀念尚未如今日在工程界經常被提起時,
就已經有部分的工程使用Tekla進行3D視覺化的設計。自1996年起,大多用於大樓及廠房的
鋼結構,那時的模型只包含了製造及安裝用途的小範圍BIM資料。之後於台塑六輕建廠時,
因為有機會讓新、舊兩種設計工具應用在同一廠區的石油管架建造中,讓一區使用Tekla做
為新的應用嘗試;而另一區則使用傳統流程進行做為對照組。結果使用Tekla的廠區在施工
作業時有如堆積木一般的順利安裝推進,遠遠超越傳統流程的效能,真正在台灣一戰成名。
在這個工程案例上讓人體驗了新工具驚人的效率與正確率,推究其原因是因為能事先在電腦
中排除設計衝突的問題,讓造成施工延宕的因素降至最低,大幅縮短工期。因而後續也陸續
應用於台北101大樓、大型公共工程、複雜造型及花卉博覽會等知名的建案中。
二、工作流程的改變
在Tekla BIM的架構下,結構設計的模型資料可與分析設計軟體及設計圖面完整的串連
在一起,結構工程師直接在Tekla中建立結構模型,再將結構模型串連到結構設計分析的系
統中(例如SAP2000、STAAD.PRO、MIDAS等)進行分析設計,當分析設計完成後,再從
Tekla系統中直接取回設計結果,來更新Tekla系統中的模型資料,再進行結構細部設計模型
的建構,最後依此BIM模型的狀態產生2D設計圖及統計報表。當結構設計有變動時,BIM模
型的結構設計資料會進行更新,而設計圖面及統計報表也會自動同步更正,大大的減少了人
為作業的疏失,為結構設計資料的可靠度增加了後續工程整合的價值。
因為BIM的模型皆以3D設計為主軸,所以在空間呈現的構思上必須完整、清楚,否則無
法建立具備結構細部設計資料的BIM模型,這可以幫助結構工程師找出疏忽遺漏的部分,也
有助於工程參與人員釐清過去無法有效表達的結構設計理念。但BIM的結構設計流程雖然帶
來了整合的好處,卻也大幅的改變了結構工程師的作業習慣,讓大多數的設計人員在取得好
處與改變習慣的兩頭拉距,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隨著BIM的潮流演進會慢慢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