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捷運工程叢書 精進版 - 14 捷運工程大區域降水施工實務
P. 2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改版說明


                     本篇改版主要為新增萬大線第一期工程植物園站(LG02)及加蚋站(LG04)之大區域
                 降水施工案例,以及原版新莊線道岔結構、台北橋站(O7)和機場捷運台北車站內容之錯字、

                 漏字、缺字、疊字、少數語法修正及格式調整,讓本篇施工實務內容更趨充實完整。



                 第二節 摘要


                     深開挖工程之設計及施工考慮,主要有連續壁貫入深度、塑性隆起、管湧、上舉及上浮
                 之破壞機制。在上舉穩定方面,若開挖面下存在透水性極低之黏土層,假如抽水並未深入黏
                 土層下方之透水層,則作用在黏土層下方之水壓力並未因上方抽水而降低,隨開挖作業之進

                 行,黏土層以上之土壤重量減少,而導致土壤因下方水壓頂起造成上舉破壞。以往臺北盆地
                 之深開挖工程,因地下水所導致上舉破壞之問題較易處理,其原因在於上舉破壞可藉由松山

                 層之抽水而解決。近年來由於臺北都會區捷運系統的興建,工程開挖深度加深,則除了處理
                 松山層之水壓外,亦需對景美層之水壓加以控制,以防止開挖期間上舉破壞發生。由於景美
                 層具高透水性之特性,是以地下水控制方法得當與否,將對景美層深開挖工程之成敗有決定

                 性之影響。處理景美層高透水性之深開挖問題,以確保施工安全之對策主要有:一、降低水
                 壓力;二、降低地層透水性;三、降低水壓力與地層透水性併用與四、水中開挖等方法。各

                 方法之困難性及優缺點分述如下:
                 一、降低水壓力

                     進行深開挖工程時,一般皆藉由抽水降低水壓力,以防止上舉破壞之發生。於施工階段
                 採用此方法,可藉由監測水壓之大小,確實掌控施工之安全。但由於景美層之高透水性,故
                 於進行抽水時必需考慮大量抽水與排水問題,再者採用此工法時,由於抽水將導致地下水位

                 下降,進而導致地表沉陷,此負面之影響需於設計與施工時特別加以考量。











                                                            3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