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捷運工程叢書 精進版 - 12 捷運工程多條隧道鄰近堆疊施工實務
P. 80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3.5.7 四條隧道交會段地面沉陷分析與實測值比較

                 上述之建物保護分析並沒有將 RJP 地改之效果反映在土壤漏失率上,因此乃利用 FLAC-

            3D 程式模擬四條隧道通過各階段對地面沉陷之影響,並與實際布設之監測沉陷點作比對,
            進而了解 RJP 地改之達成效果;四線交會段第一條通過的隧道為信義下行線,通過時間在民

            國 95 年 3 月上旬至中旬左右,隧道頂拱位在地表下約 20m 的深度,由交會段監測儀器(淺
            式沉陷點 SSI,如圖 3-5-1)量測數據可知,潛盾通過造成之地面沉陷最大值為 0.5cm,主要
            發生在信義下行線隧道投影上方位置附近,比對 FLAC-3D 程式分析於此交會段剖面之沉陷

            值,發現兩者之沉陷趨勢相近,如圖 3-5-15 所示。
                 四線交會段第二條通過的隧道為信義上行線,通過時間在民國 96 年 8 月中旬至下旬左
            右,離信義下行通過的時間間隔 17 個月,隧道頂拱在地表下約 19m 的深度,信義上下行隧

            道幾乎平行,水平間距離為 4m,潛盾通過造成之地面沉陷最大值為 1.5cm,也是發生在信
            義上下行投影位置,而其沉陷大小近似於數值分析結果,如圖 3-5-16 所示。

                 四線交會段第三條通過的隧道為新莊下行線,通過時間在民國 96 年 12 月中下旬,離信
            義上行通過的時間間隔僅 3 個多月,隧道頂拱在地表下約 12m 的深度,新莊下行線位在信
            義上行線上方約 3m 的位置,潛盾通過造成之地面沉陷最大值為 4.2cm,主要發生在新莊下

            行隧道投影正上方位置,與數值分析結果有較大的差距,如圖 3-5-17 所示,原因歸納如下:
            民國 93 年 7 月中旬左右正進行此四線交會段之 RJP 地盤改良,於愛國東路與杭州南路交叉

            口舊有人行道之轉角處發生灌漿管斷落,此位置正好位於新莊下行線正上方,當時為了搶救
            此斷桿,乃於此區域打設鋼板樁進行開挖,開挖範圍 3m×2m,開挖深度約 6m,最終尋獲
            此斷桿並將其撈起,以避免後續新莊下行線潛盾掘進時撞及,而開挖區域則將鋼板樁拔除並

            進行回填,雖然有確實分層夯壓,但仍屬擾動土壤,強度與穩定度仍無法回復於原土層狀況,
            導致此區域於新莊下行通過時產生較大的沉陷。至於未受灌漿斷桿影響之區域其實際最大沉
            陷量約 2.1cm,略大於分析最大值 1.4cm,兩者沉陷槽趨勢相近。

                 四線交會段最後一條通過的隧道為新莊上行線,通過時間在民國 97 年 12 月初至中旬,
            離新莊下行通過的時間間隔約 1 年,新莊上行線與下行線於此交會段近乎平行,隧道頂拱
            同樣位於地表下 12m 的深度,水平距離最近約 5.16m,與下方信義下行線最近垂直距離約

            5.42m,潛盾通過後造成之地面沉陷增加量不多,且整個沉陷槽趨勢幾乎與第三條通過時一
            致,如圖 3-5-18 所示,主因於第三、四條隧道通過此交會段的時間間隔較久,且鑑於上次通

            過時所造成異常沉陷之經驗,當潛盾機再次通過此交會段時現場操作人員即時掌控其鑽掘參
            數,有效控制地表沉陷量的增加,至於部分距離隧道中心線較遠的沉陷點,沉陷值異常變小,
            與潛盾施工較無關係,可能為測量誤差及地下水位高低之故。















                                                          64                                                                                                                      65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